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漢景帝時期的削藩政策是怎樣的?為何會導致漢武帝劉徹之子劉據

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錯上《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晁錯一口咬定諸侯王遲早必反,早動手比晚動手好。削藩事關重大,景帝也拿不定主意,就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不同意,但無濟於事。最終景帝拍板強制削藩,隨即下詔: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景帝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國就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兵反叛,是為吳楚七國之亂。訊息傳到京城,平素對晁錯驕橫專權不滿的朝臣紛紛藉此向景帝進言殺晁錯以平息事態,景帝聽從。然而吳楚七國並未止兵撤回,自古造反難有回頭路,不殺個你死我活這事就擺平不了。

掀起叛亂的七國分別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七國起兵後,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合兵一處,渡過淮水,向西進攻,與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和周亞夫率領的朝廷大軍在睢陽打的難解難分。然而其他五國並未給與吳楚聯軍支援策應,他們在幹嘛呢?

七國之亂本應是十一國之亂,齊王劉將閭、濟北王劉志、城陽王劉喜、淮南劉安也準備造反,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十一國可以大致分為四部分:吳楚是為一部;齊、濟北、城陽、濟南、淄川、膠西、膠東是為一部;趙王劉遂、淮南王劉安各為一部。

吳楚緊鄰,原本都是楚王韓信的封國。韓信原為齊王,但齊地富饒,劉邦怕韓信造反,就把他封到了經濟落後、人口稀少的楚地。將齊國封給了庶長子劉肥。但即使如此,劉邦還不放心,使詐誘捕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之後,劉邦將楚地一分為二,封胞弟劉交為楚王,堂兄劉賈為荊王。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東擊荊王劉賈,劉賈敗走身死。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在平定英布之亂中立有戰功。於是劉邦就改荊國為吳國,封劉濞為吳王。劉邦封劉濞以後,不知是未卜先知,還是想想敲打敲打劉濞,就撫著他的背說:“漢朝建立後五十年,東南方向將發生叛亂,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皆為一家,希望你謹慎一點,不要造反。”劉濞叩頭說:“不敢。”

吳國地處東南沿海,有海水可以煮鹽。又有銅山,吳濞就偷偷的自己鑄銅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四月,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劉濞就開始光明正大的大量鑄錢,依靠煮海鹽和鑄銅錢,吳國迅速積累起財富。文帝時,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陪伴皇太子劉啟喝酒博弈。劉賢驕橫耍賴,劉啟也是個火爆脾氣,拿著棋盤就把劉賢打死了。劉濞心生怨恨,稱病不來長安朝見。文帝也對此事冷處理,賜予他倚幾與手杖,免除了朝見天子之禮。景帝下詔削藩,吳國三郡被削去兩郡,還有傳聞要徹底除掉吳國。劉濞新仇舊恨一起報,遂起兵造反,並遣使聯絡其他諸侯王。楚王劉戊是劉交之孫。楚國三郡被削了一郡,劉戊也非常不滿。於是會同吳王一同造反。

濟南劉闢光、淄川劉賢、膠東劉雄渠、膠西王劉昂、齊王劉將閭、濟北王劉志都是齊王劉肥之子。城陽王劉喜是劉肥之孫、朱虛侯劉章之子。呂后死後,諸呂欲作亂,齊王劉襄(劉肥長子)率先起兵討伐諸呂,劉襄的弟弟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在長安策應,為平定諸呂立了大功。但周勃、陳平以劉襄功高勢大,怕他當皇帝以後不易控制,踢開老臣。就選了最低調、勢力最弱的代王劉恆為帝。代王是劉邦僅存兒子中年齡最長,劉襄見了都要喊聲四叔。劉襄不甘心給漢文帝做了代王嫁衣,但又拿朝臣們沒辦法,憤恨之下,文帝即位後不久,劉襄就一命嗚呼了。

因劉章、劉興居滅諸呂有功,大臣們答應封他們為趙王、梁王,但文帝得知他們最初想立的是劉襄,就把他們的功勞壓下去了。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封劉章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劉興居因為兄長沒當皇帝,心懷不滿。第二年,匈奴進犯,文帝屯駐太原。濟北王劉興居趁機叛亂,首開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一年後,城陽王劉章去世。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齊王劉則(劉襄之子)死,因劉則無嗣,文帝趁勢將齊國一分為六,封劉肥的六個兒子為王。

齊地七王同氣連枝,向來對漢文帝做皇帝很不服,都準備造反。只不過六個叔叔認為當年劉章在長安為誅滅諸呂做出了很大貢獻,造反這事很可能遭至殺身滅國之禍,太危險,就不讓大侄子劉喜趟這趟渾水了。若是造反失敗,劉章還能有子孫祭祀供奉,若是成功就分他一些土地。齊王劉將閭在同意造反以後又反悔了,結果被四王圍攻。濟北王劉志在修城牆的時候被手下郎中令劫持,也未能參與造反。因而齊地七王中只有四王起兵造反。

趙王劉遂是趙王劉友之子,劉友被呂后關禁閉活活餓死後,趙國也被呂后封給了侄子呂祿。文帝登基後,封劉遂為趙王。趙王有四郡,被削一郡,是被削最輕的,但是也入夥造反了。

淮南王劉安是淮南王劉長之子,劉長自恃是文帝唯一在世的弟弟,非常驕橫。又認為自己也是劉邦之子,也可以當皇帝,就準備謀反。結果事情敗露,被文帝收押流放蜀地。赴蜀途中,文帝命沿途各縣官員進奉食物,但官員們都不擅自敢開啟囚車的封門,劉長被活活餓死。

劉長死後,淮南國百姓傳唱:“一尺麻布,尚可縫;一斗穀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漢文帝聽到後,就嘆息說:“堯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殺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稱讚他們賢明。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能不因私情而損害王朝的利益。天下人難道認為我是貪圖淮南王的封地嗎?”於是徙封城陽王劉喜去統領淮南王的故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遷淮南王劉喜復返城陽故地,將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立劉長的三個兒子為王: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

淮南三王與文帝有殺父之仇,因而劉濞也遣使來約他們一起造反。衡山王、廬江王均未響應,獨淮南王想造反,卻又被手下相國騙取了兵權後架空。奪得兵權後,淮南國相堅定的站在朝廷一邊。

七國造反原因各不相同,又互不統屬。吳王劉濞雖然在諸王中輩分最高,又最先起兵,但根本無法統一指揮叛軍,只能帶著吳楚聯軍在睢陽鏖戰,根本指望不上其他五國救援。五國之中,濟南、淄川、膠西、膠東四國叛軍急於清理門戶,圍攻反悔的齊王劉將閭,哥幾個先自己打起來了。趙國孤懸北方,無所依靠,只好求助於北方的匈奴。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劉遂剛造反就被曲周侯酈寄率領的朝廷大軍重重包圍,成了縮頭烏龜。

睢陽鏖戰三個月後,周亞夫見吳楚軍已經銳氣盡失,派兵南下截斷其糧道。吳楚叛軍因此斷糧,在周亞夫的猛攻之下,盡作鳥獸散。吳王劉濞逃至東越,被東越王所殺,獻首級於漢。楚王劉戊自殺。在齊地,俞侯欒布與齊王劉將閭內外夾擊,迅速平定叛亂,造反的四王皆伏誅。而後欒布與酈寄合擊趙地,趙王劉遂自殺。匈奴聽聞吳楚已兵敗也未進犯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