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銀子不是銀子的貨幣,宋朝時期也只是交子和圓孔銅錢,而是它!

說到銀子,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古裝劇裡白花花的銀錠。尤其涉及到行賄的橋段時,幾大箱白銀齊刷刷地展現在鏡頭下,看著甚是美觀誘人。

印象裡,好像所有古裝劇裡都是將銀子作為古代的硬通貨幣。其實,銀子在我國古代成為法定貨幣的時間並不長。即便是在宋朝時期,當時官方承認的主流貨幣也僅是交子(一種紙幣)和圓孔銅錢。

既然銀子不是市面上流通的法定貨幣,那在當時其作用是什麼呢?和金子一樣,其是國家的基本儲備,一般製成各種禮器來賞賜臣子或收藏的。因為無法流通,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價值。也難怪南宋名將張俊曾用銀子做了一個大銀球,取名叫“沒奈何”專門用於調戲小偷。

銀子早前不能成為貨幣,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稀有。一直到明朝嘉靖8年,即1529年。隨著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美洲幾個大型銀礦被開採,大量白銀隨著絲綢之路流入了我國,銀子才終於開始成了法定貨幣。

和金子一樣,當時我國官方喜歡把銀子做成元寶模樣,稱之為銀錠。這種銀子會打上官家的印章,然後儲存在國庫裡,也不怎麼在市面上流通。而市面上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碎銀子,因為一兩銀子在古代的面額很大,碩大的銀錠在流通性上明顯不如碎銀。

所以,古裝劇裡那些白花花的銀錠,在古代民間通常是很難看到的。而碎銀這種東西自然也就談不上美觀,甚至古人為了檢驗真假,還會用牙去咬。一般銀子的質地比較軟,倘若是真的則會留下牙印。因此,現實中流傳下來的銀子和電視劇裡的完全是兩碼事。

除了牙印外,古代銀子也並不是白花花的顏色。由於受冶煉條件限制,古代的銀子裡一般含有不少雜質。而純銀的確是不活潑的金屬,不易與氧氣發生反應,但雜質多了就不一定了。隨著百年過去,這些銀子基本上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氧化,有點發黑都屬於正常現象。

再加上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泥垢,古代的銀子比我們想象的要醜陋得多。也難怪考古學家坦言,古代銀子在今天即便是掉在地上,你也不會想著去撿。

但不可否認,這樣一塊黑不溜丟的東西,在古代的價值確實不菲。古代一兩銀子至少能換100斤大米,滿足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口糧。按這個購買力計算,放在今天怎麼著也值個1500多塊錢。這也是為什麼古人都喜歡用碎銀子,銀錠面額太大,在市面上根本吃不開。

然而,早前在我國如此值錢的東西,近代卻透過不平等條約流失了好幾億兩,幾乎耗光了整個清廷的國庫。如今,我國很少有古代的銀錠存世,大部分都流入了海外,成了西方列強的國家儲備。

至於我國民間那些碎銀子,民國成立後,銀子被取消了法定貨幣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鈔票。因此,這些碎銀有些被熔成首飾,有些則被直接典當,也已不復存在了。雖然古代的銀子佈滿牙印和汙垢,並不美觀。但今人一睹其樣貌,已是相當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