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政府與民間共同發起所謂御一新運動!

東亞歷史第357篇: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基本上是由朝廷裡的巖倉具視、三條實美與長州、薩摩、土佐等藩國的藩士共同領導、規劃完成的。政府與民間共同發起所謂“御一新”運動,決心破除陳舊的習慣,廣招全國的人才,以天皇為中心進行改革。

新政府決定大刀闊斧強制實行“版籍奉還”與“廢藩置縣”,這兩件事說到底其實只是一件事。日本在平安時代釋出《大寶律令》(公元701年)之後,認定了六十六個律令國,此後藩國的劃分幾乎一直延續下來,;歷經一千多年沒有太大的改變。明治新政府決定將封建制度徹底摧毀,要求各藩主都交出領土(即版圖)和臣民(即戶籍)給新政府,重新劃分為三府:東京府、京都府、大阪府,置七十二縣,由中央選派府、縣知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因而得以確立。

大部分藩主為了大局,都願意犧牲其所得利益,接受大幅削減土地、稅收,並容許手底下的藩士脫離,併為新政府工作。明治維新並不是在短時間倉促完成的,而是在大約二十年中逐步實現,其間有很多過渡的權宜體制及措施。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洋人不只船堅炮利,更有良好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法律制度,必須效仿。他們又有先進的科學與文化,值得學習。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這個幾乎“全盤西化”的基本態度是關鍵因素之一。

為了要徹底向西洋取經,新政府決定派出一個使節團,以巖倉具視為正使,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為副使,總共一百零七人,到美國及歐洲十二國訪問。使節團於明治四年十一月(公元1871年12月)出發,明治六年九月(公元1873年)回國。在日本派遣到西洋的訪問團中,這無疑是層次最高,時間最長的一次,對日本的影響也最大。考察團中包括四十三名經過選拔的年輕人,於路途中一一留下來,成為各國留學生,開啟大批留學的風氣。

巖倉具視考察團回國之後,日本開始逐漸引進西洋的各種制度。在軍事方面,新政府徹底改革軍隊編制,參考德國制度編訓陸軍,參考英國制度編訓海軍;政府又頒佈“廢刀令”、“斷髮令”,從此武士不得隨意帶武士刀上街,武士的傳統髮式也一律剪短,這對當時的社會是一件極為震撼的大事。新政府又宣佈,無論士、農、工、商一律平等。在此一“四民平等”的新制度下,幕府時代武士階級的優越性於是消失了。

明治八年,天皇釋出詔書,宣佈要階段性推行立憲政體。第一任內閣在明治十八年成立,由伊藤博文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下設外務省、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等十四個部級單位,各有國務大臣主掌。明治二十二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佈,日本於是確立了君主立憲的體制,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最高行政機關是內閣,立法機關是眾議院與貴族院的兩院制;最高司法機關是大審院,後來改稱為最高裁判所。

其他的重要改革還包括改革土地制度,准許土地買賣;停用陰曆,改用陽曆;引進西方近代科學及工業技術;統一貨幣,推動工商業的發展;頒佈新的學制,推行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容許宗教自由,取消基督教傳教的禁令,區分神道教與佛教。明治五年,由東京至橫濱間的鐵路通車,是日本第一條鐵路;明治十年,東京帝國大學成立,是日本第一所新式大學;明治十五年,日本銀行創立,是日本第一次設定中央銀行,統管全國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