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武訓:一個乞丐,為何能在廟堂上精神百倍、江湖遠多有義士的義士?

廟堂之上多有奸臣,江湖之遠多有義士。武訓就是義士的代表,此人出生於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山東人,自從孔子出現之後,齊魯大地治學風氣十分濃厚,武訓也深受儒文化影響,只可惜他家裡很窮,根本沒機會送他去讀書。

誰知沒過幾年母親也去世了,武訓孤苦無依,無奈之下跑去給人做傭工,想掙口飯吃。哪知道僱主欺負他不認識字,在合約上做手腳,抵賴不肯付他工錢。武訓和僱主爭理,僱主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喝命家奴把他打出去。

很多人看到武訓一個乞丐每天精神百倍、邊乞討邊唱歌,都十分奇怪。但一聽他歌謠裡的內容,大家又震撼不已,沒想到乞丐也有那麼遠大目標。武訓的歌謠不是光唱唱就好,他靠多年乞討攢下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為了保證錢不被人偷走,武訓找到了當地舉人楊樹坊。

楊樹坊感到震驚,同時又為武訓的品性所感動。他欣然答應了武訓的請求,不僅幫他保管錢財,還提出要幫他辦學。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終於在老家辦起了第一座義學“崇賢義塾”,他跪求當地名士前來教書,又跪求窮人家的父母將孩子送來讀書。

從那以後,武訓名聲大振,連朝廷也下旨褒獎。即使成了備受尊重的人物,武訓也沒有改變初心,他依舊四處乞討,省吃儉用,把錢全部投到義學中,自己不娶妻,不生子,也不置房產田地,一有時間就跑去義學看學生們讀書情況怎樣。

武訓只是一個乞丐,卻得到清朝官方表彰,被賜了“義學正”名號,流芳千古。他一生只為教育奉獻,渾然忘了自我享樂,被後人稱為“千古奇丐”,其高潔品行足以讓無數士大夫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