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曹操最恨的人,一生殺人無數,死後被人割頭祭神,最後被割頭祭神!

曹操,三國曆史素材最多的偶像,除了是眾所皆知的人妻殺手外,同時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屠殺者。拜他所賜,三國時代成了中國歷史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時期。從曹操起兵開始算,一直到他去世,不停湧現曹軍屠城的記錄,這是曹操永遠的人生汙點。但要是直接給他扣個“變態”、“喪心病狂”之類的大帽子,又未免有點草率。

曹操起兵的時候,仰仗豐厚家底和龐大親族(夏侯、曹)的支援,然而一山還有一山高,跟昔日老友“四世三公”的袁紹比起來,曹操就算“貧二代”了。加之曹操起兵於兗州,雖然算是漢朝的CBD,但周圍卻環繞著虎視眈眈的軍閥。以他當時手中有限的籌碼,顧得了頭就顧不了尾,處境相當嚴峻。曹操初次的創業高峰,當屬他收編了大量的黃巾餘部。《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人多固然是好辦事,相對地也多了好幾張嘴巴吃飯,當時曹操地盤就這麼兒點大,很容易就會被吃垮。但曹操不收這批黃巾餘部,就等於便宜了其他勢力,所以即便他自知沒那個屁股,但瀉藥還是得捏著鼻子嗑下去。不久後,曹操與割據東面徐州的陶謙發生了衝突。《三國志.陶謙傳》如此記載:

“初平四年,太祖徵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

這是曹操發兵以來首次出現的大規模屠殺事蹟,也是他最為世人詬病的負面行為之一。曹操屠徐州一事,起因是由於其父曹嵩在徐州境內被殺,真兇身分眾說紛紜,但都與陶謙脫不了干係。於是曹操憑藉“為父報仇”的大義,帶兵進攻徐州。一般說法將此舉解讀成曹操的洩憤,然而若考慮到他硬著頭皮收編大量黃巾餘部後的困境,就顯得有些微妙。

當時的徐州是漢朝大糧倉,又有鹽鐵之利。對於曹操而言,徐州就是一塊富得流油的腿庫肉。只要能夠從徐州這塊地方獲得補給,曹操的壓力就可以得到立即性的緩解。或許對他而言,父親之死就是一個出兵徐州的絕妙藉口。除此之外,曹操為了消化這一百多萬人口,他竟然也動起了死人的主意。

看過盜墓類小說的讀者,一定對“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這些名詞都不陌生。當然曹操未必有明文設立,但派人四處盜墓並搜刮金銀財寶是絕對有可能的,可以想見曹操當下已是處於過路財神的狀態,因此無所不用其極地“拓展財源”。

之後曹操所執行的屠殺行動,幾乎都可以套用到這樣的動機。後來曹操擊敗袁紹、進入其大本營鄴城時,為了能將一舉將袁家勢力大幅削弱,斷然下令屠城。這是因為他沒有充裕的兵力可以維持治安,如果沒能痛下殺手,只要曹軍一旦離開,袁家勢力馬上又會死灰復燃,永無安寧之日。資源分配不足的壓力,並未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而有所改善。

今天東邊一個叛亂,明天西邊一個反動,曹操為了一勞永逸,屠殺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一來可將敵人連根拔除,再來也能充實我方資源,三則有殺雞儆猴之效。眼下難關曹操都快罩不住了,又哪裡管得上身後留下的罵名呢?

當然這些解釋絕非將曹操的屠殺行為給正當化,只是因為漢末亂世距離我們的時間夠久,久到我們可以很沒血沒淚地理性分析。反過來說,曹操所身處的也不是如今崇尚法治、平等的時代,用現代的價值觀來評判曹操,對他也不盡公允。

人類嚐到文明的甜頭後,不免也要付出代價。為了保衛文明所帶來的資源及權力,人類選擇了武力相向。隨著人類的數量逐漸繁殖增加,需要保護的事物規模也跟著擴大,原本少數人之間的鬥毆也漸漸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戰爭。勝者基於鞏固戰果或者是發洩憤怒,於是發動無差別式的殺戮。

但事出必有因,曹操不是閒著吃飽沒事亂殺人,他心中勢必有需要捍衛的事物,而其價值顯然遠大過於千千萬萬條人命,足以讓曹操手染鮮血也在所不惜。至於這個事物要稱作“統一天下”、“復興漢室”、“自立為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一踏上這條無間道後,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你對曹操屠城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