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影片】果珍李,菜重芥姜梭羅《梭羅文集》中的古文化!

物質是不變的,而在變化的是我們。——梭羅《梭羅文集》

傳統文化是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歷經了各個時期的更迭後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雖然現今社會到處都充斥著先進的智慧化文明。

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年輕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扛起了“復古”浪潮的旗幟,

對於"古文化"的深入探究和弘揚,

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蹟。“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中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伴隨著時代的變換,有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很好的儲存了下來,追溯到中國的古代時期,對於人們

如今隨處可見的"蘋果",還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傳奇發展歷史。

蘋果被稱為"長壽果"

,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許多營養元素。而如今司空見慣的蘋果在古代卻是一種漂洋過海流傳到中國的外來水果。

古代時期,中國境內是沒有蘋果這種水果的,當時的百姓對此也是毫無所聞,距離中國最近的

蘋果產地是當時的高加索南部及波斯一帶

,之後中外文化交流,這種奇特的水果才從西北傳到了中國,而那時的蘋果並不叫做“蘋果”。

蘋果在傳入中國的時候,被稱之為"柰"

。據史料記載,“柰”很可能是來自梵語的音譯,這個字在外形上看來接近無奈的“奈”,發音也很相似。

在中國的《千字文》中就有關於“柰”的相關描述:“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大概意思是講

水果中最美味的是李子和

柰子

,而蔬菜裡最美味的是芥菜和姜,放在現代時期這兩句話可能會得到大部分人的否定,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美味的需求也日益嚴苛,如今各種珍饈美味的層出不窮,讓人們對美味的定義和古代人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林檎”的由來

“柰”最初進入中國時較為稀有,正應了那句“

物以稀為貴

”,當時的“柰”價格非常昂貴,並非一般百姓人家能夠吃得起。

隨著時代發展到了漢晉時期,“柰”已經變得極為普遍,價格也隨之降下來,變成了尋常百姓家吃得起的水果。

晉人郭義恭撰寫的《廣志》中就有相關記載:

"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幹為脯,數十百斛為蓄積,謂之頻婆糧"

,人們對於“柰”的喜愛,還令當時大量囤積的百姓無意中發明了“柰”的果乾吃法。

朝代的演變,讓人們的文化積累出現了新的高度,有人特意為“柰”取了一個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名稱,

叫做"林檎"。

對於事物的命名,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依據其特性來進行妥帖的描述,而“林檎”這個名稱也有它的深意,當時的百姓發現“柰”這種水果除了人類喜歡吃外,種植在樹林中時,

它的果香氣味還會吸引來無數的飛禽盤旋

,因此取名為“林檎”。

“林檎”這兩個字的巧妙之處就在於人們對飛禽環繞果樹時的一種意境描述,一個小小的水果名稱就能夠展現出古代人用詞的雅緻之處。

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果部”就詳細描述了“林檎”的各種特性:“林檎別名來禽、文林郎果,氣味酸、甘、溫、無毒,主治水痢不止、小兒下痢、小兒閃避”,那時候人們對於“林檎”的藥性就有了一些最初的瞭解,

氣味甘甜又能治病的"林檎"成為了當時社會廣為流傳的一種美味水果。

其實現今人們所熟知的蘋果並非古代時期最初傳入中國的“柰”或者“林檎”,它跟現在中國盛行的蘋果並非是同一品種。

"柰"和"林檎"描述的是同一品種,它在植物學中稱為"中國蘋果"

,口感較為綿軟,區別於現今人們口中常吃的脆爽品種。

現今流行在中國的蘋果其實是19世紀從西洋流入中國的,在這種西洋蘋果流傳之後,人們對比之前所吃的“林檎”,發現西洋蘋果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就慢慢淘汰了之前一直吃的“林檎”,蘋果市場也逐漸被西洋蘋果佔據。

最初外國人將西洋蘋果帶來中國時,選擇了山東的煙臺、青島和遼寧等地開始種植,因此便有了山東煙臺蘋果的由來,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等都非常適宜西洋蘋果的種植,這也是為何至今煙臺蘋果在國內也一直非常有名氣的原因。

隨著西洋蘋果的普及,人們逐漸將"林檎"改成了"蘋果"

,“蘋果”這個詞本來自於梵語,梵語中將西洋蘋果稱之為“頻果”或者“蘋婆果”,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才逐漸化繁為簡,將“蘋婆果”改為了“蘋果”,“蘋果”一詞一直被沿用至今,再無更換過其他名稱。日語中的“漢文化”傳承

接觸過日本文化的人,都能發現在日語繁雜的字型中時常會夾雜一些中文的繁體漢字,出現這種有趣現象的原因還是要歸結到

古漢語文化在流入日本之後

,就“隔絕”了時代的發展。

日本至今仍然保留,所以在很多日文資料中都能夠看到中國繁體字的運用,而日本現今對於蘋果的稱呼也還停留在“林檎”階段,享譽世界盛名的“APPLE”公司,在中國被人稱為“蘋果公司”,在日本則是被稱為“林檎公司”。

古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伴隨著每個時代的遷移,祖先將古文化中的精華很好的保留下來並將之弘揚發展,而其中

不適宜社會發展的"糟粕"則在時代的演變中被無情的淘汰。

“蘋果”命名的演變無不反映了當時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對於老祖宗傳承的

"智慧結晶"

,每一位子孫都不應忘卻,人們應該吸取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精髓”,並將其一代代的傳揚下去。

文/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