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諸葛亮稱自己是亂世中渾渾噩噩的平民百姓,為何卻說他是一個布衣?

中學語文課本里最怕碰見的課後作業就是“背誦全文”,可不得不說的是,許多當時讓人背起來欲仙欲死的文章,在長大後才發覺是那麼的經典。

《出師表》就是其中之一。在這篇文章中,諸葛亮稱自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他說來,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在亂世中渾渾噩噩的平民百姓。

但實際上,這位諸葛丞相的來頭可並不算小。至少,不應該說是“布衣”。出身琅琊諸葛氏,這其實是漢代以來山東最為頂級的望族之一。

除了諸葛亮以外,他這一輩還有兩人曾經在三國曆史中留下姓名,他們分別是諸葛誕和諸葛瑾。巧合的是,這三人正好分別投靠了魏蜀吳三國。

這三兄弟中諸葛瑾年紀最大,諸葛亮是諸葛瑾的親弟弟,而諸葛誕與兩人關係稍遠,雖然同屬於琅琊諸葛氏,跟諸葛亮也僅僅只是稍微沾了點親戚關係,沒有出五服,只是遠房親戚。

先來說說我們的孔明先生。就像我們所熟知的那樣,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也是《三國演義》裡面最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當然,在真實的歷史上,他的形象自然不可能與小說相同。

事實上,他並不是以謀略見長,他最擅長的是後勤和內政。但瞭解古代戰爭的朋友一定清楚,打仗其實就是打後勤。這也是為什麼漢高祖劉邦對蕭何這位後勤總管的信任和器重,不輸於當時任何一名大將的原因。

諸葛亮所效忠的蜀國,在魏蜀吳三國中最為弱小。因此,在劉備病死之後,他透過屯田、結盟的方式,想方設法為蜀國創造北伐魏國的機會,但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實現他“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

最後,他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用一生踐行了他在《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相比於諸葛亮,他哥哥諸葛瑾的遭遇卻多了幾分波折。

與諸葛亮不同,諸葛瑾早年就四處遊歷,曾經託庇於他的叔父諸葛玄門下。後來山東大亂,他不得不隨著叔父一起遠走他鄉,來到了江淮一代,成了袁術手下的一位官員。

但不幸的是,揚州刺史劉繇在這之後不久開始與袁術發生火併,殃及到他所在的淮南。於是,他又輾轉來到江東,認識了此時聲名不顯得孫權,兩人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他的兒子諸葛恪,成為了孫權臨死前的託孤大臣,卻因為被繼位國君孫亮猜忌,最終全家被害。

和自己的侄子諸葛恪一樣,諸葛誕的結局同樣與一場謀反案有關。

在後世,評價諸葛家的這三位兄弟,有“龍虎狗”的說法。龍自然是指臥龍諸葛亮,而虎則是諸葛瑾,從這些評價來看,這兩人都可以稱得上是當世英傑。

唯獨諸葛恪,竟然被後世人評為了“狗”,有人覺得這是後人故意貶損諸葛誕。不過實際上 ,這裡所謂的“狗”,其實是指諸葛誕的忠心。

至少在漢朝,把人比作狗,還真不一定是壞事。比如漢高祖劉邦就曾經把自己的幾位功臣比作“功狗”。諸葛誕的忠心,體現在他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勇氣上。

甘露二年,諸葛誕為了效忠曹魏,起兵反抗司馬昭,最終於第二年二月兵敗身死。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夷三族”。知道這種慘烈的背景,才會明白諸葛家三兄弟無論是龍虎狗都不容小覷。

不少讀者讀到這裡會覺得有些奇怪,這三位兄弟為何會如此巧合,分別投靠了三個不同的國家?有些腹黑的朋友,甚至認為是諸葛家族故意分頭下注,想讓家族立於不敗之地。

但想想看,這種佈局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反而容易引發君主的猜忌。比如諸葛瑾就曾經因為與諸葛亮是同胞兄弟,被人屢屢舉報他要和諸葛亮裡應外合,如果不是因為孫權與他關係非比尋常,諸葛瑾的腦袋都可能不保。

所以,與其說他們分別投奔三國是為了分頭下注,不如說是三國亂世顛沛流離的環境,造就了這種親人間的離散。拋開小說中種種謀略與佈局的猜想不談,“骨肉流離道路中”,可能才是當時人們所面對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