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開元通寶真的是唐玄宗時期鑄造的嗎?唐玄宗時期的開元是什麼樣的?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認為,開元通寶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鑄造的,因為唐玄宗曾經使用過開元作為年號,而且開元通寶鑄造量比較大,因此符合開元盛世的造幣頻率和貨幣需求量,其實這是我們對歷史不夠了解造成的,今天筆者帶著大家一起細說中國古錢幣中的明星之一,開元通寶以及他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即位後,仍用隋代的五銖錢。直到唐。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3年七月,廢隋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這裡就把之前的誤會解開了,唐開元通寶錢實際上是唐初,唐高祖時期開鑄的,該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文由唐代註明的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由此可見,開元通寶與歷史上的王莽懸針篆貨布、北周永通萬國、宋代的大觀、崇寧通寶、皇宋通寶九疊篆等一起併成為著名的書法臨摹錢,極具藝術鑑賞價值。

開元通寶在材質上分為金、銀、銅以及玳瑁、鐵、鉛等材質,其中只有銅質開元通寶才是真正投入流通使用的,金銀質的開元通寶僅作為當時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金開元通寶是仿銅開元通寶鑄造,並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為宮廷賞賜錢。有詩曰:“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僚樓下拾金錢。”可見唐開元盛世的奢華。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開元通寶,是那個時期唯一的一次發現,足見其珍稀程度。

銅質的開元通寶是比較常見的一類,是實際投入流通使用的,由於年代較遠,出土錢幣較多,故大多表面有鏽,磨損嚴重。初唐外郭較細,中唐以後外郭變寬變粗。開元通寶一般內郭較細,圓穿鑄造方正。錢文為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直讀。通字“甬”頭極有特色,融合了篆書的特點。“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又“開元通寶”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時期形有小異,“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後兩者較少見。

開元通寶大錢,重量17。7克,直徑43。1毫米。

我國從唐朝開始,採用新的度量衡,一兩改為40克。而自從二銖四絫(約4克)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後,十錢為一兩的新的十進位制度量衡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位制的銖兩制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錙,銖,兩的二十四進位制去計量,而是開始以釐,分,錢,兩的十進位制去計量。開元通寶,徑八分(約2。4釐米),重二銖四絫(約4克),即一錢(貨幣單位或面額一文,一個錢亦即一文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後各代銅錢的標準。

開元通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經濟原因。經濟決定金融,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開元通寶的大量鑄造不僅反映了唐朝的盛世,對貨幣需求量的大大增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穩定,也反映了當時的銅材量較大,冶煉技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開元通寶不僅鼎立推進唐朝的盛世,也為後期錢幣鑄造工藝和模式起到了帶頭模範作用,對後期的錢幣鑄造工藝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