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週末特刊】三家滅智是因為唇亡齒寒,韓趙魏三家的主城都是河邊上

三家滅智是因為唇亡齒寒的緣故,因為當時智家太過強大,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韓趙魏三家的主城都是建在大河邊上,今日可以水淹晉陽,滅掉趙家。明日會不會以相同的手段,吞併韓家、魏家?智家咄咄逼人,智伯驕傲自滿。對韓魏兩家防備不嚴,夜裡就被說反了,導致了智家的滅亡。從此,晉國成為了韓趙魏三家的舞臺。

初期鞏固政權,確定地盤範圍

周定王十六年(

前453年

三家滅智,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

三家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中間有著長達五十年的空白期。趙家被三家圍攻了一年多,損失慘重。韓家、魏家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說,這一段時期,三家勢均力敵,半斤八兩,誰也吃不掉誰。

此時的晉國公室已經名存實亡,君主只是一個被操縱的傀儡。三家的封地起初並不是連在一起,犬牙交錯,飛地情況十分嚴重,十分不利於管理,也不利於發展。比如,韓國一開始被魏國四處包圍,無法與其他國家建交,簡直就是“國中國”。於是,三家先後相互交換土地,然後才是發展農業,建立城邑,發展經濟,鞏固政權。要將封地轉為國家,這一步是一件艱難的大事。它需要長期的經營,而不是短期戰爭能解決的。

三家雖然在晉國內說一不二,在國際上只能算是二流水平。如果此時他國聯合進攻晉國,那麼三家很有可能覆滅。晉國的中央軍只是掌握在三家的手裡,並不是屬於他們各自家族的私軍。所以,軍隊的分割也是很有必要的。三家滅智之後,晉國公室手上已經沒有軍隊,只剩下公室的護衛隊,已經不值一提。到了

周安王二十六年(

前376年

,韓趙魏三家廢掉晉靜公,晉國徹底滅亡。

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的背景差異

周安王十六年(

前386年

,田和被周天子冊封為齊侯,田氏正式代替了呂氏成為了齊國的主人。

周安王二十三年(

前379年

,齊康公去世,呂氏退出了齊國的歷史舞臺。

說起來,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還是有歷史淵源的,差不多是同一時期。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前404年

,三晉聯軍攻打齊國,俘虜了齊國姜姓呂氏最後一位君主齊康公,押到周天子面前,要求被封諸侯。隨後,齊康公被放逐於海上,田和掌握了國家大權。田氏家族在民間素有聲望,深得民心,著名宰相晏嬰就曾預言過將來田氏代齊。田和得到了齊國百姓和貴族的支援,因此它的篡位阻力很小,屬於一家獨大。

周惠王五年(

前672年

,田氏始祖陳完避難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禮遇,田氏家族在齊國紮了根。齊國有慶氏、欒氏、高氏、鮑氏、田氏五大家族。

周靈王二十七年(

前545年

,是齊國政權田桓子聯合其他三家滅掉了慶氏家族。隨後,又聯合鮑氏滅掉了欒氏、韓氏家族。

周敬王三十一年(

前489年

,田乞放逐齊國公族,自立為相,田氏家族從此掌握了齊國國政大權。

周敬王三十九年(

前481年

,田成子殺齊簡公及齊國公族、鮑氏、晏氏等四大家族,進一步鞏固政權。田成子時代,田氏家族8人丁不旺,而齊國公族人口旺盛。於是,採取代孕的模式,開放後宮,讓賓客自由出入,一下子多了70多個兒子,讓這70多個兒子歸心田氏,壯大人口,管理郡縣。最終,田氏家族的規模超過了王族,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

從這裡可以看出,從

周惠王五年(

前672年

田氏家族立足齊國,到

周安王十六年(

前386年

成為齊國的主人,花了近三百年的時間,這種徐圖進,讓它的政權得以順利交替。從齊威王開始,田氏家族領導的齊國再次稱霸中原。

三晉一統的機遇與磨難

強大的晉國從晉文公時代一直是北方的霸主,中原諸侯已經在它的霸權統治下度過了百年。齊國、秦國出頭無望,楚國虎視眈眈。韓趙魏三家分晉正好是諸侯們趁機崛起的歷史機遇,所以齊秦楚是斷然不會再讓晉國一統,這也就斷了晉國公室想力挽狂瀾,獲得外援的念頭。甚至,也不會讓韓趙魏三家處於同盟狀態,或拉或打,分化瓦解。晉國的霸權時代終究一去不復還。

韓趙魏立國初期,因為自身實力不強,底蘊不深,國家不富,軍隊不多,名聲不響,在國際上遭受白眼和歧視不在少數。為了獲得獨立,打開出路,初期的報團取暖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此時內訌,那麼只會死得太快。剛剛獲得立國的韓趙魏,只是比鄭國、宋國、魯國稍強,比起秦楚燕齊太弱。

戰國時代的開幕,最先強大起來的不是春秋時代的老牌諸侯國,而是戰國新秀—魏國。魏文侯開創了魏國百年霸業,魏武侯奠定了基礎,到了魏惠王由盛轉衰。文侯時代,主張三晉聯盟,自己當盟主。武侯時代,拳頭大的說話。惠王時代,三晉互相攻伐,魏國攻伐趙國,趙國的首都邯鄲都被攻佔。韓國一直依附魏國,不聽話還是要捱揍。可惜,文侯、武侯沒有合併三晉的雄心壯志,而魏惠王有心無力迴天,將魏國稱霸的資本敗光,只能求自保。

隨著齊國、秦國的先後強大,三晉處於東西方兩大國的緩衝區,日夜惴惴不安。齊國經過威王、宣王、閔王的三代治理,國力蒸蒸日上。威王時代,魏國的兩次大戰,稱霸一統三晉的資本被齊國消耗殆盡。韓國依舊依附齊國,但內政被頻繁干預。趙國不甘於現狀,背信棄義,頻繁對齊國做出試探,雙方邊界戰爭不斷。一直到

周赧王三十年(

前285年

,五國攻齊,三國之後再無戰爭,處於聯盟狀態。

隨著秦國將魏國、韓國主力消滅,戰爭轉向了趙國。趙國在齊國、魏國、韓國相繼被拖垮後,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大起來。趙國一有名將,二有武靈鐵騎,與秦國直接長達數十年的硬碰硬戰爭。趙國此時對韓魏很有想法,但平原君一派力爭聯盟,沒有實施。魏國、韓國懼怕秦國,也巴不得秦趙兩敗俱傷。這種人心,從來沒有齊過,又怎麼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聯盟?

其實,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後,秦國兵圍邯鄲城,趙國滅亡危在旦夕。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率領十萬大軍救趙,但也只是作壁上觀。一方面是秦國的威脅,另一方面是巴不得兩國再次兩敗俱傷。幸好,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在邯鄲之戰讓秦國損失慘重,無力再連續進攻,讓三晉苟且了幾十年。

三晉既沒有實力重新合併,也沒有因為聯盟板上釘釘。三者各懷鬼胎,相互猜疑、算計。三晉之間分分合合,拉拉打打,註定不能長久。最終,到了

秦王政十七年(

前230年

,韓國、魏國只剩下都城及附屬城郭,趙國也只剩下都城和代地。三國各自被滅,也沒有其他國家前來救援,大家的心態都崩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