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寺廟 這個詞是由什麼意思?寺廟 是什麼?

寺廟

”一詞,被現代人當作一個常用詞,指代的是那些佛教場地。但是,在《說文解字》當中,“寺廟”這個詞其實是由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字組成的,就像“妻子”這兩個字在古代也是意思完全不同的。那麼“寺廟”這個詞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呢?

《說文解字》道出一切

對於古漢語的解釋,《

康熙字典

》和《

說文解字

》能夠給出比較權威的解釋。但是“寺廟”這個詞形成的時間非常早,致使《康熙字典》當中沒有對“寺”和“廟”的不同解釋,而是將其歸為一類。

但是在年代更早的《說文解字》當中倒是給出了我們所想要的解釋

在《說文解字》當中給出的解釋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後,意思和現代的意思完全不同。

現代將“寺“和”廟”歸為一談,均表示佛門廟宇的意思

。而《說文解字》當中,將“

”翻譯為“

古代特定的政府辦公機構

”而“

”則翻譯成“

祭祀先人或者神靈的場所

”也就是說,《說文解字》解釋的“廟”和“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

《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完全不同其實完全可以理解。

《康熙字典》成書於清代,距今不過二三百年的時間。但是《說文解字》可就不一樣了。

因為《康熙字典》在《說文解字》面前,也得叫一聲祖師爺。

《說文解字》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對漢字進行系統性解釋的“聖經”,

成書於東漢漢安帝建光元年

。根據考證,應該是公元121年,

距離現在已經接近兩千年

了。即便是公元986年,宋太宗下詔,命令徐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解字》,也

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

“寺”,古朝廷機構

“寺”作為古代中國政權朝廷的機構代名詞

,存在時間長達千年之久。先秦時期,朝廷之內就有五個“寺”,分別是

大理寺、太僕寺、光祿寺、太常寺、鴻臚寺

大理寺負責國內的刑事案件,

相當於後來的刑部

,地位最高;其他幾個地位相對較低太僕寺負責的是宮廷的護衛以及軍事方面的工作;太常寺宗廟的祭祀以及禮樂的祭祀,

也就是禮部的前身

;至於光祿寺寺、鴻臚寺,分別是

負責官員俸祿,財政的管理和宮內瑣碎之事,行管家的指責

每一個“寺”的最高行政長官被稱為“

寺卿

”其中經常會在一些有名的任務當中聽到的太僕寺少卿,便是太僕寺的最高行政長官,因為其掌管軍事,因此權力相對比較大。除此之外,

還有“寺丞”、“輔助寺卿”等官職,幫助寺卿完成朝廷中央分配的任務。

最早出現寺變成佛門重地的代名詞,

應該是東漢年間

。公元前二年,大月氏派出使者來到長安講佛法。而現在公認佛教傳入中國的標誌是

公元67年,漢明帝永平十年派出使者,前往千里之外的天竺,尋求佛法。

《廣韻》記載:“寺,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

這講的是,大漢派出的使者牽著白馬從天竺回來,一同回來的還有大量從天竺帶回來的經書,以及一位精通佛法的天竺僧人。大漢皇帝專門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白馬寺,作為翻譯經書,研究佛法的專門場所。

講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白馬寺的出現和《說文解字》編纂完成的時間相差無幾,

所以,《說文解字》實際解釋的“寺”,其實正是中國古代“寺”字的正確用法。

最開始建造的白馬寺,事實上是一種政府機構,但隨著佛教的本土化以及在民間的普及,大量的寺院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這個時候,

“寺”字正式脫離了政治色彩。

廟,成為道教與佛教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寺”一開始就是作為一種正是的官府機構存在的話,那麼“廟”這個字久就完完全全指的是祭祀之地。在

《說文解字》當中,是這麼記載的:“廟(廟),尊先祖皃也。從廣,朝聲。”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廟是用來祭祀先祖的場所,

廟,上“廣”下“朝”意思就是在屋簷下朝拜。

廟最開始作為祭拜先祖的地方,也被稱作家廟或者祠堂。

此外,隨著中國本土的道教開始發展,祭祀道教神明的場所也用廟來稱呼。比如說“關帝廟”、“土地廟”等。“廟”這一字作為宗教或者祭祀場所代名詞的時間遠遠早於“寺”。此外,

廟其實還承載著大量中國古代的歷史。

在《禮記·王制》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

”這段話大致意思就是地位越高的人,宗廟的規模也就越大。

這其中蘊含的是西周以來的“

天子——諸侯——士大夫——士——百姓

”的社會等級制度。

此外,

廟還經常被用來祭祀一些民族英雄,或者是對社會或者當地百姓有重大貢獻的文臣武將。

比如在杭州便有一座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岳廟。在全國各地,經常能夠看到關帝廟。而在西南地區,也能夠看到一些紀念諸葛孔明的廟宇。

這些都是在魏晉之後開始出現的。

至於道教祭祀神明場所被稱作廟的時間,也是漢朝。

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出現,國內政治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百姓的精神文明需求越來越大。

這個時候,來自西域以及天竺的佛教以及長期在中國民間發展的道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的社會大環境。帝君廟、灶王廟、土地廟等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

至於廟和寺逐漸融合,成為一個詞,時間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

當時南北朝戰爭不斷,為了安撫民心,同時百姓也有寄託自己希望的需求,外來的佛教繼續發展,並且開始本土化。

佛教在隋唐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在唐朝的中後期達到了頂峰,甚至成為了一股政治勢力。

至於道教,只有在發動起義的時候才會打著道教“替天行道”的旗號。

總結:

“寺廟”曾經是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字,隨著歷史的發展,竟然成為了一個詞語。

“寺廟”這個詞先“寺”後“廟”,也能夠看出佛教在中國的地位是長期高於道教的。

最初佛教研究的地方能夠設定的官府當中,而道教的場所一直都是民間的祭祀場所。

這也註定了道教雖然誕生在中國,但是在中國宗教的地位當中低於佛教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