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二戰時期的傷員為什麼在戰壕中不能生存?傷口化膿腐爛是怎麼回事?

無論是在戰爭期間還是和平年代,從高寒山區後送傷員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二戰時期,那些傷勢嚴重到必須後撤的傷員在後送過程中要受不少罪,而呆在戰壕中的輕傷員只能期望自己的傷口不要化膿腐爛。

我們以二戰德軍山地部隊為例,輕傷員們在負傷後,通常只是經過簡單包紮就返回自己的陣地,輕傷不下火線是一種榮譽。那些傷勢嚴重到已經無法行走的傷員會像基督受難般遭受難以想象的痛苦,除了承受剛剛負傷時的陣痛之後,他們往往還要在陣地裡熬過兩三天之後才會被向後方轉運——傷員們將躺在擔架中被擔架手輪換著抬下山。

■這是1942年底蘇德戰場的德軍從厄爾布魯士峰山區往下運送傷員的場景。由於各方面條件異常惡劣,士兵受傷後如不及時醫治,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山地兵們每4人一組抬著一具擔架,旁邊跟隨的是換班的人員,高山缺氧和嚴寒使得人的體力下降很快,需要頻繁輪換。

從高寒山區運送一個傷員通常需要8個擔架手:4個人負責抬擔架,另外4個人則跟在後面等著在第一組擔架隊員疲勞的時候上前替換。在冬季氣候條件最為惡劣的天氣裡運送傷員的時候,通常需要12個人才能後送一名傷員。德軍在沿途設立了若干個後送站,傷員在後送途中會依次經過這些後送站,每一處後送站都會對傷員的傷口進行處理。在嚴寒中,特別是在暴風雪或是在較低山坡的暴雨中,擔架隊員在溼滑的山坡上緩慢地移動,如果可以遇到一段平路那真是太幸運了。天氣好的時候,德軍一架“鸛”式偵察機有時會一次空運出兩名傷員,但在冬天,後面的路程將不得不依靠牛車或馬車。由於路途漫長,許多傷員都沒有能夠活著到達終點。

■二戰德國山地兵的墳墓。在高海拔高寒地區,傷員由於得不到有效的救治,死亡率很高。

急救站的病房通常設在潮溼的帳篷或挖出來的地洞中。通常情況下,當傷員到達一個急救站時,他們的傷口已經由於寒冷和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而出現惡化。在途中,擔架隊有時還會遇到敵軍迫擊炮或狙擊手射擊,傷員們即使不會因此喪命,他們的傷勢也會在顛簸中惡化。那些被炮彈炸斷腿或手臂的官兵,在送往急救站的過程中很容易傷口化膿,最後只能被截肢,這是當時唯一可以拯救士兵生命的方法。在戰後的最初幾個月裡,在大批被俘的德國軍人還沒有返回家園之前,德國幾乎成了獨腿和獨臂人的世界。

■高海拔雪地中的二戰德國山地兵。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傷,即使能保住性命,但截肢也是家常便飯。

寒冷摧垮了士兵的意志,這相應地減少了兩軍的對抗,以及對戰鬥和生存的渴望。寒冬更增加了傷員的苦難。為了戰勝嚴寒,德軍在雪橇裡塞滿了稻草,用燒熱的石頭堆積在傷員周圍,並用熱水瓶裡的熱茶幫助傷員保持對周圍困境的知覺,以防止他們因陷入深度睡眠而死去。轉運站之間的距離在冬季被縮短,木棍有時被作為金屬的替代品用於製作擔架,為保持傷員身體的溫度急救站用紙繃帶替換了亞麻繃帶,醫務人員增加了檢查傷員傷勢的頻率,以確保他們的傷勢不出現惡化的徵兆。

■二戰德國山地兵在雪地中訓練如何救治傷員,保暖是很關鍵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