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維京人是如何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游走於海岸之上的?| ?科學趣聞

在世界歷史的長河裡,有這麼一批人,其穿梭於大洋之中,遊走於海岸之上。他們是魔獸中矮人的原型,他們也是如今流行文化中的翹楚。在歷史上,他們曾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比哥倫布早了500年左右),他們也曾給東歐帶來了文明(羅斯的留裡克王朝),而現實中,他們後代族裔成為了如今福利制度的代表。他們就是生活在北歐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而如果沒有嚴格的學術要求,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維京人”(也有翻譯稱之為為“維金人”)——這個也許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本文也會將這幾個概念混用)。

維京人的遊戲形象

當然,我們要了解一個民族,必須瞭解其地理環境,畢竟地理環境是人類歷史活動的舞臺,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上,北歐人的民族性格、宗教、生活習俗都與其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北歐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其瀕臨波羅的海、挪威海及北歐巴倫支海,東與俄羅斯和芬蘭北部接壤,北臨北冰洋,南臨德意志地區。這個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南北長一千八百餘千米,東西寬四百到七百千米,總面積約七十五萬平方千米,半島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則多平原,氣候屬海洋性氣候,但北端靠近北極圈,較為嚴寒。半島在地質的構造上頗為古老,早在更新世(從二百五十八萬餘年前到一萬多年前),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冰蓋就是北歐最大的冰體。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相對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北歐人勇敢、堅韌不拔的精神。

綜上所述,斯堪迪納維亞(古代北歐人的文明,並不侷限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他還包括了冰島和丹麥,即便這兩個地區在地理上不屬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地區的人從事畜牧業則比農業更適合,他們飼養的各種動物(牛、羊和豬)。而在南部適宜耕種的地區,人們則種植一些大麥、豌豆、大豆、黑麥、燕麥等作物。今丹麥北部和瑞典南部地區雖土地貧瘠,但那裡有各種各樣的魚類資源,而且還有從北極地區運來的各種毛皮,這是西歐人的最愛。這一切構成了斯堪迪納維亞地區的經濟基礎。

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土地的貧瘠和人口的壓力,使得該地區的人熱衷出海,但如今很多學者認為,這並非主要原因,西北歐商業活動的擴展才是此地海盜猖獗的原因,這正如新航路開闢後,世界市場雛形形成,商業活動增多,導致那一時期海盜猖獗一樣。而“維京人(維京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其次就是掠奪)”這個詞彙便出現了。有趣的是,當時那些遭到維京人劫掠的歐洲人並沒有用“維京人”來稱呼這些海盜,用“維京人”這個集合名詞來稱呼那一時期的北歐人,甚至採用“維京時代”一詞,還只是這個詞語的現代用法。因為在古代,儘管這個詞在斯堪迪納維亞半島地區,甚至整個北方日耳曼地區已經出現,但即使在海盜活動最活躍的時候,不論東羅馬帝國和法蘭克帝國的編年史,還是在凱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年表中,都沒有用“維京人”這個詞來稱呼這些來自北方的海盜的。不列顛地區也許是最早用“維京”這個詞來稱呼海盜時代的。但這個詞的原始含義究竟是什麼,當時人還不清楚。

斯堪迪納維亞半島

長時間的出海,造就了古代北歐人高超的航海技術,例如,他們的造船技術相當出色,可以能造各種各樣的船隻,聞名世界的“維京長船”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船又窄又長,兩頭尖尖翹起,船頭常雕刻著威武的龍頭,據說可以用來恐嚇敵人,趕走邪惡海神。此類船行駛起來相當輕快,能以每小時18公里的速度前進,而且這種船不僅可以縱橫大海,而且由於船身吃水淺,還可以幫助海盜們進入水淺的海灣,甚至從入海口駛進內河,深入內陸地區。

實際上,海盜的生活注重“平等”,以便更好地維持海盜這種“特殊工作”。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簡單總解釋了這個現象:“若某個社會的成員都是殺人越貨的亡命之徒,那他們至少必須做到,不以這個社會中的其他人為殺人越貨的目標。維京人也遵循這個原理,演化出一套組織方式和行事規則,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自發秩序’”。其內部會演化出一套推舉海盜船長和權力制約、利益互相分配的制度,以保證每個成員都能得到公平對待,恰當分配利益,後世的大航海時代,出現了的許多海盜也依然如此。這也就解釋的通,今天的北歐國家成為優秀的福利國家代表的歷史原因。

當然,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也誕生了獨一無二的宗教與神話體系。受緯度影響,當地短暫的夏季每天日照時間綿長,而漫漫冬季的每一天的絕大部分都被夜晚佔據。北大西洋寒冷的奔狼衝擊著半島西部沿岸那些因冰川作用形成的陡峭懸崖和峽灣。這使得北歐人會強烈地感受到黑暗與光明、寒冷與溫暖的二元對抗,這個對抗的世界對比鮮明、反差強烈。所以,他們認為世界是因冰與火的碰撞與混合而誕生的。

維京人的龍頭船

北歐的宗教文化方面反應在兩部著作——十一世紀完成的詩歌《敘比爾的預言》和散文《埃達》來了解。在這個神話系統中包括了巨人、諸神(包括阿薩神族和華納神族)、小精靈和侏儒等。其中巨人是世界的創造者,巨人的始祖伊米爾被奧丁等神殺死,以自己的身軀創造了世界。而神靈也不再是永恆,他們也會迎來滅亡,那就是“諸神的黃昏”,那時,諸神會率領英靈與巨人,怪物最終決戰,雙方會同歸於盡(連奧丁也難逃一劫),世界也將毀滅。但是即便如此,堅韌的奧丁也會想方設法去抗爭,不會坐以待斃,即便最終結局沒有改變,而且新的世界會在舊的世界毀滅後誕生。這種原始神話也許正如英國著名宗教史學家弗雷澤的名著《金枝》中這樣寫道的那樣:“人—神觀念,或者說賦有神性或超自然力量的人這種觀念,基本上屬於早期宗教史上的事……對於我們似乎是很奇怪的那種化身為人形的神的觀念,對於原始人來說,卻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那時人們心目中,人—神,或神—人,只不過是較高程度的同一超自然力量而已。”

從另一角度上說,我們可以把整個北歐神話看做北歐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從事生產的一種反映,體現了原始部族的多神崇拜和他們艱難地應對大自然惡劣環境的神奇想象,帶有一種原始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艱苦奮鬥的開創精神。

雖然神話不完全等同於宗教,但卻同宗教觀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在北歐有著明顯宗教有宗教儀式和舉行儀式的特定場所與地點,北歐人的原始宗教是從神話中脫胎而來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原始宗教沒有嚴格的教義和教條,人們崇拜偶像也並非出於神聖的信仰,更多的是希望他們崇拜的神能帶給他們豐厚的回報。如領袖喜歡拜奧丁,而雷神索爾是自由民的保護神。在神話中,他剛直不阿,堅持正義,為此還曾頂撞奧丁。他保護了眾世界不受冰雪巨人和怪物們的攻擊,在後期還成為了對抗基督教的象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雷神索爾的影響和威望可以逐漸超過主神奧丁,成為北歐最受尊敬和愛戴的神了。

雷神索爾的影視劇形象

這種宗教不僅是斯堪迪納維亞人民的宗教信仰,而且也是與其同宗同源的日耳曼民族的精神支柱(或者可以說維京人也是日耳曼人)。儘管對於神祗的具體稱呼有所不同,如北歐神話中的奧丁,日耳曼人則稱之為沃登或沃坦,但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而相比於中西歐很多地區,北歐人沒有受羅馬帝國統治,並很早就皈依基督教。所以,當上述地區變成王國、公國後,斯堪迪納維亞人民甚至長時間沒有形成國家,政治上沒有中央政府,文化上沒有文字,經濟上沒有城市。大家過著小規模的農業聚居生活,社會由“頭領、武士、自由人(包括農民、商人、獵人)”三個等級構成。在戰爭中被劫掠或俘獲的人口組成的奴隸處於最底層,不屬於上面的“階層”。

不過,隨著後來國家的形成,呈分散狀態的“酋邦”社會解體,加上商業、戰爭等方式進行的文化交流,北歐人逐漸基督教化了。這其中有傳教士的功勞,但更主要是由於各地首領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如:丹麥國王哈拉爾德·戈爾姆森(又稱“藍芽”哈拉爾德,著名的“藍芽”技術就是以他的名號命名)皈依基督教。而原始宗教的痕跡卻並沒有就此立即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著,尤其是在當時距離文明中心比較遠的、曾經的宗教聖地烏普薩拉地區(位於今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北面),以及以維京人移民作為社會主體的冰島等地,其影響還繼續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

而至於具體的歷史故事及歷史走向,歡迎讀者可以觀看下期內容。

撰稿人:無知有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