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銀子究竟是啥樣的?表面全是牙印和汙垢,丟地上都認不出來

古代銀子究竟是啥樣的?專家,表面全是牙印和汙垢,顛覆你的想象

古代銀子究竟長啥樣?專家:表面全是牙印和汙垢,丟地上都認不出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對其中一個情節一定不會陌生,早古代一些闊少爺在酒樓吃飽喝足了之後,留下一錠銀子就瀟瀟灑灑的走了,店小二看道桌上的銀子也不阻攔,而是用牙齒咬一下銀子鑑定真偽。那麼這樣的情節是否真實存在呢?

其實不僅僅是在現代電視劇中,在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也有這樣一個情節,宋江曾經帶著梁山的軍馬去攻打淮西王慶。王慶原來是一個小官有些錢勢。有一次王慶在童貫府外上遇見了一位嬌小姐,一時間起了色心。

於是王慶就在府外吃吃的等,等了老久還不見出來。餓得跑到外面的酒樓吃東西,吃完之後仍下一塊銀子就跑了。可以看出來“扔下一錠銀子”這種事情並不是在現代的影視劇中才有的,但是這種劇情絕對不是常有發生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銀兩的價值,在古代科技手段極為的有限,其中也包括了珍稀礦物質的開採,所以在古代銀兩也是極為有限的,一直到宋朝時期開始,才逐漸的成為了一種廣泛流通的貨幣,而且在市面上很少真的能看到,一般都是換做銅錢來使用。

到了清朝時期,在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開始的的時候,一兩白銀能夠換到制錢一千六百文銅錢左右。到了咸豐時期因為白銀大量的流失在國外,一兩白銀已經能換到兩千三百文銅錢了。當時一斗米也就是十文錢左右,由此可見一兩銀子的價值。

所以在市面上一旦有人使用銀子來購物,賣方一定是慎之又慎,生怕被騙了。在古代一兩銀子那可不是相當於百元大鈔那麼簡單,如果嚴格換算一兩至少相當於5000元左右的大鈔票。扔下一錠銀子就走的人是很少見的。

在古代很多酒樓都會備上一杆“戥子”,其實就是一種用來稱量銀子的,如果銀子多了就會將其裁切出其中一小塊,直到精確到剛好的價值。所以很多時候一塊好好的銀子就成為了“碎銀子”了,和大家想象中的“元寶”往往都大相徑庭。

而且我們知道銀子作為一種金屬,是非常容易摻水分的。有些甚至直接用其他的便宜金屬包一層銀製的外殼,充當銀子來用。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將錫和銅一起融合,包一層銀製外殼後從重量到質地都很難分辨。

拿著怎麼辦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咬上一口,因為不如怎麼造假,銀子的根本質地還是偏軟一些的,只要能在上面留下牙印的,那麼就是銀了。如果有點磕牙那麼就參和了別的金屬,所以古代真實的銀兩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光滑,而是充滿了牙印的。

而且因為古代的提煉技術有限,就算沒有人為的摻雜一些其他金屬,可是很多銀子中也含有很多雜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很多雜質開始發生氧化反應了就會發黑,看起來和起黴似的。難怪會有人感嘆,古代很多銀子就算丟在地上你都不一定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