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破釜沉舟:項羽真的是有勇無謀一介武夫嗎?為何他還是兵敗下呢?

在上文《破釜沉舟再覆盤:項羽真的是有勇無謀一介武夫嗎?》我們講到了,項羽並非有勇無謀一介武夫,其實他是智勇雙全的,可為何他還是兵敗垓下,被劉邦打敗,落了個自刎身亡的結局呢?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項羽,海佑的評語是這樣的:此人打仗一流,智勇二流,戰略三流,後期昏招頻出,最終招致失敗,淪為了悲情侯。

項羽為什麼打不贏劉邦呢?戰略上的懶惰,是無法用戰術上的勤奮來彌補的。

我們先往回看。

公元前206年,咸陽。

這一年,劉邦搶在其他諸侯之前殺入關中,兵臨咸陽。秦王子嬰率領文武百官,手捧玉璽出降,大秦帝國正式宣告結束。

劉邦一行人進入咸陽之後,立馬被秦國都城的繁華富庶迷花了眼,紛紛進入各個府庫搶奪金銀財寶,就連劉邦自己,也在秦國宮殿裡面轉轉悠悠不願意出來。

這個時候,蕭何帶著一行人,穿過混亂的人群,找到秦國丞相、御史專屬的檔案庫房。庫房裡裝著秦國官吏所統計的天下諸郡縣的戶口版籍、土地圖冊等文書,蕭何冷靜的下令將這些資料清查分類好,然後統一裝箱帶走。

蕭何帶走了當時最為貴重的東西。

幾個月以後,項羽帶兵進駐咸陽,他先是殺了子嬰,再滿城屠戮,最後一把火把秦國宮室都燒了,這把火燒了三個月還沒息,全城的財寶美女也都被項羽軍帶走了。項羽這一來,咸陽就徹底成了一座廢城。(《史記·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後世在談到項羽時,都會覺得惋惜,放著這麼好的咸陽不定都,為何要跑到徐州(彼時叫彭城)那個根本不適合定都的地方去?其實在項羽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人看到這個問題了。

項羽要離開咸陽了,有人就找到項羽說:“關中平原,山圍河繞,土地肥沃,定都在此肯定可以雄霸天下啊!”(《史記·項羽本紀》:“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羽回頭瞅了一下,秦國王宮已經被燒得一片廢墟,還是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鄉,就像穿著錦衣晚上行走,有誰知道啊!”

這就是著名的錦衣夜行梗,提建議的這個人如果有表情的話,絕對會是這樣的:

人家給他提定鼎天下的策略,項王滿腦子想的居然是衣錦還鄉,這未免有對牛彈琴的嫌疑啊!提建議的人憋了一口老血,說楚人果然沐猴而冠!轉身就被項王給煮了。(《史記·項羽本紀》:“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論語》裡面有句話:“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強調了志向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一個人能做成多大的事情,跟他的志向是息息相關的,立下一個志向,雖然不一定能夠實現,但如果連這個志向也沒有的話,那就一定不可能有這個成就了。

一葉知秋,項羽的形象一直是鮮活的。他破釜沉舟,想的不過是為父報仇;他南征北戰,想的不過是衣錦還鄉;他最後自刎於烏江,也是因為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項羽是一個單純的人,他無“王天下”的志向,卻有稱霸天下的實力,無其志便無其戰略謀劃,他生在一個亂世,諸侯都想逐鹿中原,當別人有戰略有謀劃襲來時,項王的結局便已經註定了。

蕭何收走的版籍圖冊,被帶回了關中,憑藉著這些版籍,漢王知道了天下戶籍數量與分佈,知道了各個郡縣的壯丁數量與牲畜多寡,也知道了各地作物產量,更知道了各個地區的地形分佈。

知道了壯丁數量,就可以算出能動員計程車兵和民夫;瞭解了牲畜多寡,就可以合理分配運力;查閱了作物產量,便對糧草的徵發心中有數;掌握了地形圖側,也就明確了該地區的用兵方略。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他知道趙王大寨北邊有個連山,所以就想出了埋伏2000輕騎奪旗的決勝計謀,這背後應該就有蕭何提供的地形圖側的幫助。

劉邦聽蕭何策,蟄伏漢中。幾年之後,劉邦正式東出,掀起了楚漢爭霸的序幕。

漢軍首先兼併了三秦之地,擁有了整個關中,關外的齊、趙等國聽聞,紛紛反叛,要與漢王一起進攻楚軍。項羽得知了訊息,非常憤怒,想要去攻打劉邦,劉邦當然知道自己的現在的實力還不能跟項羽硬碰硬,於是就馬上寫了一封信穩住項羽:“項王,我之前失去了約定好的封賞(先入咸陽者王),現在我已經得到了關中,拿到了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我不會再東出了。”(《史記·項羽本紀》:“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

同時,他又把齊王、梁王的反叛文書交給項羽,這樣一來項羽就不想去西邊了,滅火肯定挑離自己最近的滅,項羽第一個就拿齊國撒火了,霸王又是一路摧枯拉朽,把齊國打得慘兮兮,有多慘?《史記·項羽本紀》裡面是這樣記載的:“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簡直比鬼子進村還可怕,村莊城郭都燒了,投降計程車卒都活埋了,老弱婦孺被擄走趕到貝加爾湖,基本上都死光了。

這邊一被掣肘,那邊劉邦就有機會了,馬上聚集了五路諸侯,號稱五十六萬大軍直奔彭城而來,並且馬上攻克了彭城還在城內夜夜笙歌。

我們可以想見項羽這個時候的內心感受,以前都是我破別人的城燒別人的東西,現在自己老巢居然被人端了?這如何受得了,項羽發瘋了,率大軍攻打彭城,劉邦軍馬上被趕了出去,還被項羽一路西追。就是在這西逃的路上,劉邦的老爹老婆全都被項羽俘虜了。

最後,劉邦一行人逃到了滎陽,在這裡,楚漢的攻守之勢,正式逆轉了。

劉邦為什麼會跑到滎陽這裡,因為滎陽北邊的敖倉,是天下的糧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敖山置倉積穀,以應對隨時可能的戰爭。

敖倉地當黃河和濟水分流處,東出華北平原,西入關中盆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此處再往西去,黃河水流減弱,不能行重貨,於是從各個郡縣徵集起來的糧食,就統一運到此處,再走陸路入關中。

在滎陽稍定之後,蕭何馬上就徵發了關中沒有編入服役簿籍的老弱之人,全部來到滎陽編入軍中,漢軍聲勢大振,與項羽軍在滎陽南部交戰,打敗了項羽的部隊。

這場交戰在史書裡面一筆帶過,但其實對於楚漢爭霸,是非常重要的。自彭城被攆出來之後,劉邦一路丟盔棄甲,最後來到滎陽。在文章的開頭我們提到了,蕭何將咸陽秦帝國御史房裡面的版籍圖冊都收走了,在這個地方,他依據版籍圖冊,將尚未徵發的男丁收攏過來,還打敗了楚軍,之前的戰略佈局,現在逐漸顯現效果。

漢軍在滎陽和黃河之間修築了一條甬道,運敖倉的糧食供軍需(《史記·項羽本紀》:“漢軍滎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慄。”)。之前項羽破釜沉舟,就是靠破壞秦軍的運糧甬道,從而打敗秦軍的,現在也是一樣,項羽逮著漢軍的運糧甬道狠狠地打,“項王數次侵奪漢甬道,漢王乏食,恐,請和”,劉邦終於撐不住了,要求和,想割滎陽以西為漢地。

項羽想答應。他為什麼想答應呢?因為他的後院一點也不安寧,韓信、彭越在齊、趙一帶攻城略地,深深的威脅著他的統治根基。

這也從根本上體現了劉邦的戰略安排,派出韓信、彭越北上,拔掉趙、代、齊這些騎牆黨,然後再南下包抄項羽,搞亂他的產糧地,讓項王軍隊沒吃的,他自然也就敗了。

其實後面的發展,也完全是按照劉邦這個謀劃在走,項羽軍隊最後的敗退,就是因為“屢乏食”。

項羽終究還是沒答應劉邦這個劃滎陽而治的方案,紀信假冒劉邦出城投降,劉邦成功從城西逃走。無法,項羽只能回去滅火。(《史記·項羽本紀》:“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項羽一走,劉邦很快又重新佔領了滎陽,項羽留守這裡的司馬欣、董翳都已經兵敗自殺了,救火將軍項羽只能有跑回來,這個時候,楚漢的實力已經完全逆轉了,“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劉邦提出和項羽劃鴻溝而治。

項羽撤軍東歸的時候,漢軍撕毀合約,追擊項羽,一直追到了垓下,在垓下時,項羽軍的狀態已經是“兵少食盡”,沒剩多少兵了,糧食也沒了。

最後在烏江前面,一代西楚霸王項羽,自刎身亡。他的屍體馬上被蜂擁而上的小兵搶著分屍,為了搶項羽的屍首,漢軍小兵們自相殘殺都死了幾十個人。最後項羽的屍身被五個人搶到,湊到一起剛好是個整體,這五個人都因此被封了侯。

死後搶他的屍身還能封侯,古今有這待遇的人,也就西楚霸王一個了吧。

陳仁錫老先生在說到項羽時,將楚漢之間,最核心的一個區別點了出來,“漢之用人與籍之自用,其相去何翅什伯?”

劉邦會用人,跟項羽只會自用,差距何止百倍啊!項羽打敗了睥睨天下的秦軍,可在短短五年內,又被一群沛縣窮漢所組成的團隊給打敗,結局雖然有點差別太大,可項羽真的輸得一點也不冤。

劉邦一行人進入咸陽,蕭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取秦御史檔案房裡的版籍文策,為什麼蕭何知道把這些東西保護好呢?因為蕭何之前是秦朝的一個小吏,他深知這些基層資訊的重要性。蕭何收集的這些檔案,在漢之後東進圖謀天下的戰爭中,立下了看不見的汗馬功勞!最後天下大定,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蕭何的功勞排在第一位,這說明劉邦也是深明此理的。

比如為漢軍何死也要吃下滎陽,為了就是佔據敖倉這個大糧倉;再比如,韓信打趙軍,為何沒有經過偵查,就知道趙軍大營北邊有個連山,這肯定是蕭何提供的地形資訊;再比如,劉邦派彭越出擊,彭越不打別的,就知道“亂梁地”,梁地就是河南省東北部,是一個糧食高產區,楚軍的糧草,主要就是這裡提供,這個資訊,很大機率上也是蕭何根據檔案資訊知道的。

秦滅之時劉邦團隊雖然弱小,但是他們已經定下了最正確的戰略,把握了最核心的東西,這就像做數學題一樣,劉邦團隊已經知道了正確的解題思路,剩下的過程就是往卷子上寫答案,楚漢相爭的結果很明顯是確定的。

後世總喜歡暢想,如果項羽真的過河到了江東,是不是最後還能奪回天下?在此我可以很肯定的說:不可能。

因為漢軍已經抓住了國家統治最核心的東西,項羽失掉中原,僅憑江東那塊地,也是苟延殘喘。

項羽勇智超人,而且基本都是親自帶兵打仗,哪裡有叛亂就趕往哪裡,與士兵同甘共苦,按照這個標準來說,項羽絕對是一個勤奮的好將軍,但戰略上的短視,憑藉著再勤奮的戰術拼搏,也是彌補不過來的。

這對於個人發展來說,也是如此,梯子搭錯了地方,越努力錯得越遠,如何把梯子搭對呢,這都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戰略思維,戰略思維來自哪裡?就來自你平時的閱讀、思考,這些積累,正是無形之中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