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神秘失蹤的柴榮後人去了哪裡?

摘要:根據史料記載,趙匡胤“陳橋兵變”之時,周世宗柴榮的後代尚有四人,然而,在宋朝建立後不久,其中的兩人居然神秘失蹤了。這兩位曾經的“皇族”究竟去了哪裡?他們失蹤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權謀算計呢?

正文:

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敘事中,趙匡胤是個厚道人。

作為一個靠政變掌權的皇帝,趙匡胤在登基過程中手上基本沒有見血,算是和平交接;輕輕一招“杯酒釋兵權”,便將威脅皇權的“義社兄弟”們趕回家裡去養老;對待前任皇帝的後人,也可說是極為優待,不僅封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還對柴氏後人多加封賞,這份心胸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算的上首屈一指。

然而,趙匡胤真的如同我們所見的一般,有一顆純粹的菩薩心腸嗎?

在歐陽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中,關於柴榮的後人,有著極為詭異的記錄:

在這段記錄裡,我們可以看到,周世宗柴榮的七個兒子中,前三個都死於後漢政權手中,而剩下的四個,除了明確有記載的柴宗訓和死於乾德二年的柴熙謹之外,其他兩位皇子居然憑空消失了!

前朝皇族失蹤,對於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都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君不見數百年之後,一個不知所蹤的建文帝就鬧得朱棣一生心神不寧,而那個神秘莫測的朱三太子,更是在幾十年裡反反覆覆、孜孜不倦地與康熙皇帝對著幹,十處敲鑼九處有他,攪得康熙皇帝不得安生。

朱三太子劇照

對於趙匡胤來說,他奪取政權的手段本就並不光明正大,如果真的有人別有用心,挾持柴榮後人,並以此為名起兵討伐,他的皇帝位子能不能坐得穩就很難說了。

然而,更加詭異的是,趙匡胤居然對這兩位失蹤的皇族成員毫不在意,在各類史料中都沒有趙匡胤派人尋訪這兩人的記錄,彷彿這兩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趙匡胤為什麼能夠如此淡定的對待這一事件呢?

一、趙匡胤的底氣

如果按照常理分析,趙匡胤之所以如此淡定,可能的原因大概只有兩條:1、趙匡胤派人殺了這兩位皇子,已經斬草除根;2、趙匡胤對這兩人的去向非常清楚,並且相當放心。

然而,透過對史料的考察,我們基本上可以推翻第一個原因:首先,周恭帝禪位與趙匡胤時才只有八歲,他這兩個弟弟的年齡更小,不可能對趙匡胤產生實質威脅;其次,趙匡胤如果要以防萬一,更沒理由單單留下柴熙謹一人,而對其他兩位皇子痛下殺手。

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一百多年後,在北宋著名文學家王鞏的作品《隨手雜錄》中,對這段歷史懸案給出瞭解答。

根據王鞏的說法,當趙匡胤進入後周皇宮時,他的手下就抓到一名宮嬪,這個宮嬪還抱著柴榮的一個兒子。當時,在一旁隨侍的趙普等人建議趙匡胤殺掉這個孩子以絕後患,而潘美卻遠遠站開,默默不語。

趙普像

趙匡胤看到潘美神情異樣,便問他的意見如何,而潘美卻不敢回答。看到潘美的樣子,趙匡胤心裡有數了,他先做了一個表態:“坐了別人的皇位,還殺別人的兒子,我是不忍心啊!”聽到趙匡胤如此說,潘美才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曾經與您一起為周世宗效力,現在如果我勸您殺這個孩子,就對不起世宗;但我若是勸您不殺他,又害怕您懷疑我,所以我乾脆別說話了。”

聽了潘美的話後,趙匡胤便將這個孩子託付給潘美,讓潘美以侄子的名義撫養他。從此以後,這對君臣之間再也沒有提起過這個孩子,而這個孩子也就從此改頭換面,以潘美之侄潘惟吉的身份出現在了歷史之中。

與王鞏記載的這一故事異曲同工的是,在南宋初年文學家王銍的筆記《默記》中,也記載了一個極為類似的故事,只不過在其中這個孩子變成了潘美的兒子,名字也改成了潘惟正。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究竟哪一個更靠近真相呢?現存於大唐西市博物館的《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誌》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在這塊墓碑之上,詳細記載了這位潘承裕的家世——父親潘惟吉、叔祖父潘美,但卻唯獨沒有一點關於其祖父的記載。

按照古人撰寫墓誌銘的習慣,墓主人的祖父、父親等直系祖先必然要有所說明的,而叔祖這種旁系親屬寫不寫則在兩可之間,但單記叔祖父而不記祖父這種情況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位潘承裕的墓誌銘中所缺少的祖父這一角色,必然是一個不能提起的名字,也就是周世宗——柴榮。

柴榮像

現在,留給我們的謎題只剩最後的兩項了,那就是:這位潘惟吉究竟是周世宗的哪一個兒子呢?而另一個孩子又去了哪裡呢?

遺憾的是,筆者也不知道——因為在當前發現的關於這一件事的史料中,都沒有對這個孩子的詳細身份加以記載。

然而,我們可以做出大膽推論:王鞏在他的著作中,曾經明確記載了他是從潘氏家人中聽到這一故事的。而這一事件作為極其隱秘的宮闈中事,當時在現場的除潘美等少數幾位重臣之外,便只有這個孩子在場。

以潘美之前那種小心翼翼的狀態而言,很難相信他會將這一事件洩露出去,而其他的大臣更沒有特意洩露機密的必要。那麼,能夠將這一事件流傳到後世的也就只有這個孩子了。而在失蹤的兩個皇子中,柴熙讓年齡相對較大,記憶力理應相對較好,因此,這個孩子的真實身份最有可能便是柴榮的第五子——柴熙讓。

至於另一個孩子的去向,史書中則完全沒有記載,因此,這隻能成為一個缺憾和懸案了。

二、趙匡胤的理由

在分析完了周世宗子嗣的去向之後,另一個問題又來了,趙匡胤為何要如此做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是趙匡胤在權衡利弊之後的最佳選擇。

如果按照規矩,這幾個孩子應該都交由周世宗的皇后——符太后撫養,然而,這幾個孩子全部留在符太后身邊,勢必要給其名分,予以封賞。

周恭帝柴宗訓

但是,雖然這幾個孩子年齡尚小,然而日後長大成人時,難免不起異心,再加上符太后手中還有一個前任皇帝,若是再多上幾個羽翼的話,朝中懷念後周的勢力恐怕就要蠢蠢欲動,對宋朝的統治產生威脅。

因此,在不大開殺戒的原則上,將柴榮的後代分開,甚至抹去其皇族的身份,就成為了最為保險的一招。

另外,趙匡胤選擇潘美作為撫養人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當時的朝廷中,潘美並非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之一,在軍中的勢力相對較弱,即使潘美想要靠這個孩子興風作浪,趙匡胤也完全有把握壓制和剿滅他。

宋代第一背鍋俠——潘美

同時,根據《宋史。潘美傳》等史料記載,潘美與趙匡胤的關係好,不僅常常與趙匡胤深夜縱飲,還曾經幫趙匡胤監視、說服過與趙匡胤關係極差的大將袁彥,使其俯首稱臣。可見,趙匡胤對潘美還是相當信任的。

透過這個貌似簡單的收養事件,趙匡胤巧妙地消除了後周殘餘勢力在日後可能形成的隱患,同時還賺取了一個“寬仁”的名聲,可謂一箭雙鵰。

參考文獻:

《新五代史》

《宋史》

《隨手雜記》

《默記》

《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