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為什麼古代砍頭都是在秋後問斬呢

說到“秋後問斬”一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這與當初我們所崇尚的自然哲學有關,當然這裡說的自然哲學類似於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自為一個系統。而人體會經歷生老病死,也是一個系統。而這兩個系統是相互統一的。

漢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觀念,將王權中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四季也進行了對應。春夏季節均象徵萬物新生,此時殺人有違天意。而秋冬萬物凋敝,更加適合取人性命。要知道古人還是非常重視這種自然法則的,比如遇到各種災荒,民間會認為這是皇帝施政不當引起上天不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則是對政權合法性最大的肯定。要不中國政治文化中也不會有“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思想存在。在其他君權神授的國家,皇帝下罪己詔的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可見這種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古人心中還是深刻存在的。

當然,秋冬行刑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制度化,一直到明清兩代才基本固定下來。但對於那種謀反、謀大逆等罪行並不適用,往往是直接處死。這裡面就不得不說另外一層含義了,那就是對普通老百姓的震懾作用。對於那種顛覆政權的行為肯定是立刻處死以絕後患,但那種民間的惡性事件。朝廷希望更多人能透過親眼目睹而產生敬畏之心。農民在四季中,秋冬季節較為空閒,既不會影響農耕,又方便動員圍觀。

中國人愛看熱鬧的習慣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官方組織的活動,而且是殺人肯定能起到非常好的警示作用。但可能也是看多了麻木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出現了當眾凌遲刑法。目的就是讓圍觀群眾受到最大化的視覺刺激。而凌遲的刀數也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3000多刀。但民間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害怕,根據很多傳教士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圍觀群眾眼神麻木,但看到殺人反而感到某種興奮。民間很多婦人稱自己老公就直接說,你這個殺千刀的。

最後,還有人認為秋後問斬也是給受刑者一種緩衝時間,給官員再次確認的機會,最大可能的減少冤假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