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他號稱元末第一名將 差點要了朱元璋小命 活了一百歲

朱元璋從一個農家子弟,變成叱吒風雲的一代帝王,遇到了無數強勁敵人,經歷了無數生死時刻,用“步步驚心”來形容毫不為過。多年以後,已是大明王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在給皇子皇孫們講當年創業的故事時,說到動情處,也不禁抹起了眼淚。

1363年秋天,朱元璋就在鄱陽湖經歷了一次激烈戰鬥,差點被敵方一名悍將要了小命。

這名悍將叫張定邊。在明朝文人筆下,他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元末第一猛將。這可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湯和等朱元璋麾下大將都沒有享受到的名號。

張定邊是湖北沔陽人,生於1318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漁家。雖然家庭貧寒,可張定邊長得身材魁梧,瀟灑英俊。一身破爛的衣服,也遮擋不住他身上散發出的貴族氣質。他沒有讀過什麼書,倒趁此機會練成一身好武藝。

“路見不平一聲吼!”張定邊為人急公好義,喜好打抱不平,在當地很有名氣。

後來,張定邊認識了同為沔陽老鄉的陳友諒,他們結拜為兄弟,從此生死與共、風雨相隨。

前面說過,張定邊精通武藝,實際上,他還熟讀兵書,而且“知天文、識地理、通醫術、善謀略”,甚至還會算卦。在元末的武將中,張定邊是唯一的全能型選手,綜合素質超過了徐達、常遇春等人。

在張定邊等人的全力輔助下,陳友諒起兵反元,很快就成為長江以來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

然而,陳友諒的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多疑善變、獨斷專行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在反元戰爭中走得更遠。當陳友諒與朱元璋兵戎相見時,朱元璋幾乎沒用多少精力,就把陳友諒打得節節敗退。

張定邊盡到了一員部將的責任。

當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假裝投降陳友諒時,張定邊竭力勸阻,無奈陳友諒不聽,導致在龍灣遭到慘敗。陳友諒僅坐一艘小船逃走。

陳友諒鬼迷心竅,在屢遭敗仗後貿然稱帝,引得朱元璋前來攻打。陳友諒防守不當,被朱元璋打得措手不及,情形相當危險。又是張定邊從安慶撤回,冒死一戰,保得陳友諒逃出生天。

1363年8月底,陳友諒出動65萬大軍,與朱元璋20萬大軍在鄱陽湖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略決戰。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其實在戰前,張定邊就認為,沒有必要在這場決戰中孤注一擲,投入所有精銳力量。只需要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圍攻南昌,一路直搗防守空虛的南京,必定讓朱元璋首尾不能兼顧。無奈陳友諒不予採納。他在經過一連串失敗後,鐵了心要與朱元璋決一死戰。

戰役打響後,局勢如張定邊所預料那樣,陷入了僵局。怎麼辦呢?關鍵時刻,又是張定邊出馬了。只見他率領3艘戰艦,冒著箭雨,直接衝往朱元璋的旗艦。朱元璋軍隊抵擋不過,紛紛敗退。張定邊就如開掛了一樣,先後斬殺朱元璋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出現在朱元璋旗艦面前。

一向鎮靜自如的朱元璋也慌了,下令旗艦撤退。沒想到越是慌張,越是容易出錯。旗艦沒開幾下,竟然擱淺了!

眼看張定邊就要上演“百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的傳奇,就在這時,常遇春急火火殺到,冷靜地射了一箭,張定邊應箭而倒。一場突襲朱元璋的行動,就此功敗垂成。

最終,由於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氣勢洶洶、外強中乾的陳友諒。在戰役中,陳友諒頭顱中流矢而身亡,全軍覆沒。

張定邊冒死救出陳友諒次子陳理,返回武昌,擁立為帝。不久,在朱元璋大軍壓境之下,陳理被迫投降。張定邊正在外面積極奔走,聞訊心灰意冷,解甲歸田,等待東山再起的一天。

然而,朱元璋在打敗陳友諒後,勢力如日中天,統一中國已成必然趨勢。張定邊自覺東山再起無望,又不甘投降朱元璋,便遁入福建泉南靈源山,削髮為僧,法號沐講禪師,過起了世外桃源生活。

最終,張定邊一直活到1417年,才以百歲高齡去世。這時候,已經是永樂十五年了(明朝已經換了3個皇帝了)。他的老對頭朱元璋已死了19年,射了他一箭的常遇春則死了48年。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兒》《明史》《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