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童貫名列“北宋六賊”冤不冤?

北宋末年出現了六個臭名昭著的奸臣,他們是: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六人合稱“北宋六賊”。許多人認為,北宋之所以走向滅亡,這六賊就是罪魁禍首,亡國的元兇。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六賊中排名第二位的童貫。

童貫這個人物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並不會太陌生。在《水滸傳》中,童貫以樞密使(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部長)身份率八十萬禁軍去梁山泊鎮壓宋江起義,結果卻中了梁山好漢的埋伏,被打得隻身逃回了京師開封。因此童貫給人留下的印象完全符合奸臣特徵:貪婪、狡詐、無能。可是,歷史上的童貫卻與《水滸傳》中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童貫是個宦官,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稱的太監。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太監基本沒什麼好人,尤其是位高權重的太監更是如此。所以童貫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就已經滿是差評了。

北宋有不少專門從事軍事的太監,而且他們和歷史上那些監軍太監不同,北宋的軍事太監經常是以主帥身份帶兵作戰的。潼關出自北宋著名軍事太監李憲門下,早年雖然沒什麼露臉的機會,但這段經歷讓他有機會深入瞭解到兵法、謀略等與軍事相關的技能。

宋徽宗上臺後,童貫開始得到重用。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任命王韶為主帥,童貫為監軍,率領當時北宋最精銳的西北軍團向河湟進發,志在收復被青唐吐蕃佔據的河湟地區。這也是童貫第一次以軍事主官身份參與重大軍事行動。

“河湟之役”以北宋大獲全勝告終,這個結果也基本符合了大家的預期。不過童貫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表現出了兩個亮點,讓大宋西軍的將士們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首先,當宋軍剛剛進入湟州時,京師開封城的皇宮裡卻恰巧失火。宋徽宗認為這是大凶之兆,於是便下手諭命令終止此次出征行動。皇帝的使者來到軍中,童貫以監軍身份宣讀手諭。西軍將士們都認為這份手諭肯定是來者不善,個個心裡忐忑不安。可是童貫在自己看完手諭後直接將其塞入靴中,像沒事人一樣。主帥王厚一頭霧水,只好詢問裡面說了什麼,童貫笑了笑對王厚說:“官家祝我軍馬到成功。”在聽到童貫的回答後,大家如釋重負,將士們因為受到皇帝手諭的鼓勵,士氣更加高漲。

後來當“河湟之役”勝利後,將士們才知道童貫原來是假傳聖旨,目的自然是為了確保西征行動順利進行下去。從個人利益角度來說,如果宋軍打贏,童貫也許可以將功補過,如果宋軍打輸,童貫必然死無葬身之地。這麼吃虧的事情一般人都不會去幹,可是童貫卻能在這種時刻置個人安危與不顧,光憑這一點,他就比許多七尺男兒更有種。

其次,原本作為監軍的童貫大可以在中軍帳內“看戲”。可是當“河湟之役”開打後,童貫卻身先士卒,衝在戰場最前線,主動擔負攻堅任務。

因此當“河湟之役”結束後,童貫在西軍將士們眼中已不是皇帝派到軍中的死太監,而是非常受大家敬重的童監軍了。

此後幾年時間裡,童貫又以主帥身份率領宋軍先是打殘了西北的西夏,後又平定了南方的方臘起義。童貫也當之無愧成為了北宋軍事系統中的一把手。許多人認為宋徽宗讓童貫擔任樞密使是昏聵之舉,可事實上當時童貫的能力確實無人可及。

童貫人生真正的“滑鐵盧”是因為促成了宋金結盟,雙方約定從南北兩面夾擊遼國。結果,金軍一路所向披靡,宋軍卻在收復燕雲的戰役中遭遇大敗。在“燕雲之役”中,宋軍的主帥也是童貫,但具體率軍出征的卻是西軍的“二把手”劉延慶,在戰場上犯下致命失誤的也是劉延慶。身為主帥的童貫雖然難辭其咎,但把戰敗責任全歸到他身上顯然有點不公。

收復燕雲失敗後,金軍看出了北宋的軟肋,因此在不久後便舉兵南下。宋徽宗擔心開封城難以禦敵,於是便將皇位禪讓給了太子趙桓,即宋欽宗,自己帶著一幫親信逃往南方。剛上臺的宋欽宗既沒經驗,又沒能力,再加上他急於想確立權威,對徽宗朝的諸多大臣展開清洗行動,包括童貫在內的“北宋六賊”盡皆伏法。結果當金軍兵臨城下時,宋欽宗卻陷入了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最終區區十幾萬金軍就將偌大一個北宋王朝給滅國了。

童貫其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縱觀他的一生功績顯赫,其成就超過了許多北宋名將。當然大肆斂財這種事情童貫也沒少幹,不過這在北宋當時官場中已經是潛規則,只是撈得多少的問題。後世將童貫列為“北宋六賊”之一,主要原因是宋人們怪他整出聯金滅遼的餿主意,結果導致金軍南下。可平心而論,收復燕雲是北宋的國策,童貫看到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順勢推動本也說不上是誤國誤民之舉。只是最終結果太差,世人以成敗論英雄,童貫自然就難逃奸賊的罵名了,至於冤不冤,那就只能是千人千面,各執一詞了。

參考文獻:《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