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趙匡胤曾將生病的父親關在城外一夜,為何沒有人說他不孝?

先認識一下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

趙弘殷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是個非常圓滑的政壇不倒翁。

趙弘殷

起初,他因戰功赫赫,在李存勖建立的後唐禁軍中任飛捷軍指揮使;不久,後唐滅亡,被後晉所取代後,趙弘殷又在後晉的禁軍中任職;後晉不久也滅亡,被後漢所取代,後漢皇帝同樣賞識趙弘殷,讓他留任禁軍;後漢滅,為後周所取代,趙弘殷還是留任禁軍。所以說,不管朝代如何更替,趙弘殷在禁軍中的飯碗端得穩穩的,這也給了他的兒子趙匡胤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趙匡胤長大後,經歷了一番曲折,最後與父親一道,成為了後周禁軍中的一名將領。父子共同效力於後周,而且都在禁軍中,都驍勇善戰,謀略過人,這成為了當時的一段佳話。

趙匡胤

公元956年,後周皇帝周世宗親征南唐,南唐的皇帝就是那個只會寫詞和風花雪月的李煜。這次,周世宗把趙匡胤父子都帶上了。周世宗派趙匡胤攻打清流關,另派人攻打揚州等地,趙弘殷就在攻打揚州的隊伍中。趙匡胤勇猛無匹,很快攻下了清流關,佔領了清流關後的滁州城。而趙弘殷則很倒黴,他因突然生病,在行軍路上折返,準備回營養病。在經過兒子駐守的滁州城時,趙弘殷在外面大喊,並報上名號,要求兵丁們開啟城門,讓他進去。可當時是晚上,滁州城上的官兵們根本看不清城下人的面貌,他們只好去向趙匡胤報告。趙匡胤聽說後,下令按軍規行事,不準開門,他說:“父子雖然是至親,但開不開城門卻是國事,不能因私情而誤了國事;既然我們看不清面貌,那就不能開門,以防敵人冒充。”

趙匡胤

結果,趙弘殷在城外等了一夜,也被風吹了一夜。次日清晨,趙匡胤在城樓上一看,真的是父親,慌忙派人出來迎接,跪地給父親陪罪。然而,因這一夜涼風,趙弘殷的病生了根,越來越重 ,很快就死了。所以有人說,是趙匡胤害死了他的父親。

古人最講孝心,一個不孝的普通人,會遭到周圍人的唾棄;一個不孝的名人,則會遭到歷史的恆久的批判。趙匡胤在滁州城拒絕給父親開城門,顯然是不孝的,可是我們翻開史書,看到有關趙匡胤的歷史,總是溢美之辭居多,很難看到對他不孝的批判。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孝”字敗給了“忠”字。趙匡胤不開城門,是對皇上的忠誠,因為周世忠親征南唐,趙匡胤作為主將,要小心謹慎,確保戰爭的勝利。如果他一個不慎,大開城門,引敵軍入內,那結果可想而知,不僅會損兵折將,還會對皇帝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所以趙匡胤選擇了”忠“,那就只能放棄”孝“,在我國,一直有“忠孝不能兩全”的說法,你只能選擇其一。

趙弘殷

趙匡胤選擇了“忠”,誰又能批評他?有什麼理由批評他?

當然,趙匡胤也可以選擇”孝“而放棄”忠“,但是這樣做代價太大了。

如果城外有伏兵,後果不堪設想,全城覆滅都有可能;如果城外真是父親,沒有伏兵,那他的父親得救了,可是從此會失去皇帝對他的信任。因為周世宗要的是戰爭的勝利,他是不希望他手下的大將冒這樣的險的。

當然,趙匡胤也不是什麼白蓮花,他的忠心實際上是建立在私心的基礎上的。趙匡胤一步步踩著軍功往上走,他出徵前的官職,是殿前司副長官,他非常想此戰之後,把這個“副”字去掉。後來戰爭勝利了,班師回朝,論功行賞,趙匡胤果然升職為殿前都指揮使。這為他將來完全掌控禁軍、發動陳橋兵變打下了基礎。

陳橋兵變

有兩種保全趙匡胤父親的兩全說法挺有趣,這裡稍稍解釋下:

有人說,黑夜裡看不清趙弘殷的人,可以聽聲音啊,難道自己父親的聲音聽不出來嗎?這辦法可不好,因為聲音是可以模仿的,君不見在戰國時,孟嘗君手下就有一些擅長“雞鳴狗盜”的能人異士。還有人說,派幾個人出城確認一下不就行了,這是不瞭解戰爭的兇險,不管你派一個人還是一隊人,總之你要開啟城門。如果敵方有埋伏,門一開,敵方就有機可乘,能冒這樣的險嗎?

陳橋兵變過程圖

參考書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