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清華大學110週年校慶國樂藝術家與機器人樂隊首次合作打破次元壁

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在竹林與碧澗之間、風聲與笛聲之間,傳來一個倉促的音符。這音符並非來自人類,而是來自機器人樂手。4月10日晚,《弦外之音-聽見未來》創意音樂會在新清華學堂上演。

據悉,為迎接清華大學110週年校慶,在新清華學堂啟用九週年之際,國樂藝術家方錦龍與清華大學研發的墨甲機器人樂隊同臺帶來一次“打破次元壁的合作”。

方錦龍與“墨甲”機器人樂隊同臺演奏。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人類音樂家與機器人樂隊合作的首次嘗試

古笛、壎、葫蘆絲、琵琶……從中國到世界、從八千年前的迴響到未來之音,這次演出中,方錦龍為觀眾逐一展示講解了十幾種民樂樂器。

“我們可以合奏一曲嗎?”舞臺上一個聲音傳來,它們是這場演出的另一主角——“墨甲”機器人樂隊。三位機器人樂手已經就位,它們分別是竹笛機器人“玉衡”,箜篌機器人“瑤光”和排鼓機器人“開陽”。

隨後,玉衡“吹”起竹笛,瑤光“奏”響箜篌,在方錦龍的配合下,共同演奏了《瑤族舞曲》,展開一場傳統國樂與現代科技的對話。

據悉,這場創意音樂會是人類音樂家與中國風機器人樂隊合作與對話的首次嘗試。記者瞭解到,此次演出的地點新清華學堂於2011年4月落成,2012年4月啟用,是清華大學新百年標誌性建築。清華大學表示,本次音樂會的策劃與籌備是對校園劇場功能邊界的一次跨學科探索。

“墨甲”機器人樂隊的三位樂手。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墨甲”機器人樂隊再添新成員“鼓神”

演出現場,“墨甲”機器人的三位樂手吸引了眾多目光。

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墨甲”機器人樂隊是中國首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機器人表演團體。三位機器人樂手的名字來源於北斗七星中的三顆星。“墨甲”機器人樂隊名字,則取自諸子百家的墨家,源於墨家是古代崇尚工程技術的重要流派。

“墨甲”機器人樂隊是清華大學在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學科交叉研究方面的教學與科研成果。據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多個專業的師生均參與了墨甲機器人樂隊的研發工作,包括資訊藝術設計系、雕塑系、染織服裝藝術系等。

作為“墨甲”機器人樂隊主創團隊核心成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訊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米海鵬兩年以來一直沒有中斷機器人樂隊的研究。米海鵬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與“墨甲”樂隊誕生之初相比,在音質上,尤其是笛子的音質表現上,比當時的版本有了進步;另外,樂隊的表演曲目也較之前豐富許多,機器人樂隊的表演多樣性也有提升。

此外米海鵬透露,“墨甲”機器人樂隊除了上述三位創始成員以外,已經有了新成員——一位三米高、擁有12隻手臂、每隻手臂都可操作一件打擊樂器的“鼓神”。下一步,米海鵬希望樂隊能夠進一步提升樂隊的音樂表現力和表演多元化。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