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太空礦工”蘇萌:走出地球,進入多星球時代

自人類探索太空以來,太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科學家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為了加快太空資源的開發,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們都開啟了自己的“太空挖礦”事業。香港大學空間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起源太空創始人蘇萌就是其中一員。

5月22日,第34期“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演講在深圳舉辦。蘇萌作為活動受邀嘉賓,透過一場主題為“去太空,去挖礦!”的演講,帶領現場觀眾及廣大網友領略宇宙的魅力。活動結束後,蘇萌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讀特客戶端記者專訪。

一切源自好奇心

身為一名天文學家,蘇萌認為仰望天空的行為源自人類的本性——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開始對太空進行探索,形成了今天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仰望星空的好奇心,應該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目當中。”蘇萌表示,宇宙的探索不應該是一小撮人的行為,應該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普通人對太空的好奇心也會影響到太空事業的發展。更多人認識到探索太空的科學價值,能夠推動整個國家在探索太空前沿領域的影響力。雖然探索太空聽起來很遙遠,但在不遠的未來,探索太空將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好奇心開啟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除了滿足好奇心之外,探索太空更重要的價值更在於認識太空資源的存在。蘇萌表示,開採太空資源的目的不僅是滿足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更是為了突破地球的侷限,走向多星球的時代。

去太空挖礦,保護地球家園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利用地球的資源,甚至過量開採地球的資源。蘇萌認為,地球是宜居星球,不應該被破壞,人類的生存也不應該只依賴於這顆星球上面的資源。

人類需要能源作為生活的必備品。蘇萌提出,人類需要的資源大量存在於宇宙中,例如一顆小行星上,重金屬含量已遠遠超過地球已知的所有的此類重金屬含量。如果能夠利用它們,就能解決人類能源和資源的問題。蘇萌表示,去太空挖礦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方向,值得更早發生。

開發利用小行星不僅會降低人類對地球的破壞,也能清理地球的太空軌道,讓太空環境更適宜未來人類活動。人類進入太空只有短短半個多世紀,但是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超過6000顆衛星。而衛星的殘骸,以及它們互相碰撞產生的碎片已經達到了數以億計。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唐納德·凱斯勒提出,如果人類不重視衛星產生的碎片,地球周圍將會漂浮著大量的太空垃圾,讓人類不再有可能把任何航天器送入到近地軌道。為了人類的未來,蘇萌表示,在研究太空挖礦技術的同時,拓展了太空挖礦技術的應用場景。目前研製的小行星採礦機器人,已具備清除地球周圍太空垃圾的能力。

到2025年,用10億元採集一顆小行星

今年4月27日,起源太空NEO-01航天器搭載長征六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NEO-01航天器由蘇萌和起源太空的工作人員共同研發,是未來實現採礦及小行星整體開採的初代裝置。

未來,蘇萌希望在2025年之前,完成第一個小行星資源的開採,預計耗費10億元。在2030年之前實現規模化、工業化、進一步降低成本的太空資源開採。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和利用正在邁入產業化程序,無數像蘇萌一樣的“太空資源”開發者,正在為人類從地球母星邁向遙遠深空的旅程提供新動能。

(作者:讀特記者 沈靜愉(見習)/文 朱佳若(實習)/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