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除漢族之外,這三大民族始終沒有消失過,現今遍佈中國各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是這些民族一同匯聚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但是,很多人卻對我國的民族存在一些誤解,比如:認為漢族才是正宗的純血統民族。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漢族是一個大民族,由不同的民族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融合的民族。

其實,在古代人們並沒有民族的觀念。因為,天下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皆為一家。而所謂的“漢族”是近代革命黨人提出來的,算是當時的政治產物之一。一般來說,我們認為:中國古代主要有三個少數民族:匈奴、東胡和烏桓。雖然,古代常常爆發戰爭,但是,這三大民族卻始終沒有消失過。

然而,現在卻有流言說:自從西漢打敗匈奴以後,匈奴就分裂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投降西漢,另一部分逃到歐洲建立了一個“匈奴帝國”。可是,近年來,有關專家提取古代匈奴人DNA分析後,卻發現歐洲匈奴跟中國匈奴沒有一點血緣關係。但不知為何,國內媒體卻忽略了這一重大的研究發現。

今天,讓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這三大民族的結局。

一,匈奴;

在學術界,關於匈奴的來歷一般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匈奴人是淳維的後裔;

在商朝的時候,淳維逃到了北方定居以繁衍後代,之後,其子孫變成了匈奴人。

第二種,匈奴是移居到北方的夏桀兒子的後代。

當年,夏桀被流放後終日鬱鬱寡歡,三年後去世。在下葬了夏桀以後,夏桀的兒子獯鬻帶著一眾家眷北移,以放牧為生。後來,獯鬻在中原以北繁衍子孫後代,形成了匈奴。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一書中,王國維對匈奴的發展歷程作了一個較為詳細的研究。他認為:無論是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的獫狁,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胡,它們都是匈奴的旁支後代。

在秦漢之際,匈奴佔據了中原以北地區,常常進犯中原,因此,被朝廷視作是一個十分強悍的遊牧民族。到公元前215年,匈奴被驅逐出河套平原。再到公元前201年,韓王劉信向匈奴投降,漢高祖得知這件事後十分生氣。次年,他帶著大軍親征。但不曾想,竟被三十多萬匈奴騎兵困在白登七天七夜。

後來,高祖設法逃離包圍圈,回到了大都。在見識到匈奴的強大後,高祖意識到,大漢暫時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跟匈奴硬碰硬。也因此,他向匈奴提出和親,希望透過和親的方式,在政治上把大漢和匈奴聯絡起來。在這之後,文帝、景帝等人紛紛仿照此做法以休養生息。

公元前57年,匈奴發生內訌,導致分裂。以郅支單于為首的匈奴成功佔據大漠以北地區,而以呼韓邪單于為首的匈奴,只能暫居大漠以南一帶。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與大漢交好,並娶王昭君為妻。公元48年,呼韓邪單于的孫子日逐王帶領著四萬多人南下投奔漢朝廷,被人們稱為南匈奴。

而郅支單于一支匈奴則繼續在大漠北部居住,被世人稱為北匈奴。

公元89年到公元91年,南匈奴聯合漢廷一起夾擊北匈奴。由於,敵人過於強大,北匈奴無力抵擋,先後被擊敗於漠北和阿爾泰山。不得已,北匈奴只好幾次西遷,最後,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在過去,人們總認為北匈奴就是歐洲匈奴。

但是,近年來透過DNA比對後,我們發現這兩者之間毫無關係,它們是不一樣的種族。

187年,黃巾起義爆發,董卓外戚專政,獨攬大權。與此同時,南匈奴內部產生了嚴重分歧。195年,南匈奴參與到中原混戰中,並掠走了蔡邕的女兒蔡文姬。202年,南匈奴降於曹操,歸還蔡文姬。

因為,匈奴人天生就是騎兵,戰鬥力強悍,所以,為了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曹操將其分成了左、右、南、北、中五部。

公元四世紀初,中原剛經歷了西晉八王之亂,社會仍處於戰後混亂期。於是,南匈奴五部大都督劉淵趁機起兵造反,佔據中國大半個北方,並自稱為漢王。

311年,其子劉聰成功佔領洛陽,316年,南匈奴打破西晉最後一道防禦——長安,滅西晉而建漢趙。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以後,匈奴人的後代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族打敗,一路北逃,投靠後秦。此時,劉勃勃認為自己是末代匈奴王,便改姓為赫連。不久後,他藉助後秦的力量在河套平原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夏國。425年,赫連勃勃去世,他的兒子赫連昌子承父位。

428年,北魏擊敗夏國,並擄走了赫連昌。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赫連昌的弟弟赫連定在眾臣的推舉下於平涼登基。431年,北魏擄走了赫連定,標誌著夏國正式滅亡。後來,匈奴融入到鮮卑宇文氏部落裡。宇文氏先是建立了北周,後被外戚楊堅篡位,改朝換代。

從此以後,匈奴和其它民族一起被漢化,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其後代漢化後,大多改漢姓為劉、賀、叢、呼延、万俟等,並移居現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二,東胡;

“東胡”這個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逸周書》中的“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它自商朝初年產生,於西漢之際滅亡,共存在一千三百多年,也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

在春秋時期,東胡人和山戎人一起住在燕國的北部。進入戰國以後,部分東胡人移居到趙國北部,另一部分則繼續居住在燕國北部。同時,戰國還是東胡的發展巔峰時期。在這一時期,東胡至少擁有二十萬兵力。當時,北方十分寒冷,且時常爆發饑荒,為了謀生,東胡曾數次南下入侵中原。

秦漢時期,東胡逐漸走向衰亡,於公元前206年被匈奴擊敗。之後,一些倖存的東胡人逃到了烏桓山和鮮卑山,並改族號為山名,慢慢演變成了烏桓族和鮮卑族。

至此,東胡這個民族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三,烏桓;

上文我們已經說了,東胡人被匈奴擊敗後,北逃到了烏桓山和鮮卑山。烏桓山就是現在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此山極少耕地,牛羊較多。因此,烏桓人從小以遊牧為主,以穹廬為家。

每年,匈奴都會向烏桓徵收一大批牲畜和皮革。到了建武二十二年,匈奴發生內訌。烏桓趁機聯合東漢攻擊匈奴,一起把匈奴驅逐到了大漠以南地區。事成以後,東漢對烏桓大加讚賞,不僅賞賜了許多珍寶,還允許烏桓人進入太原關中居住,放牧於遼東各地。於是,烏桓大舉向南遷移。

東漢末年,諸侯王起兵造反,社會動盪。趁著國家混亂之際,太原各地的烏桓大人自封為王,出征戰場。初平元年,遼西地區的烏桓大人蹋頓成功統一了遼寧地區。建安十年,官渡之戰結局已定,袁紹大敗於曹操。為了保命,其二子袁熙和袁尚投靠蹋頓,並依靠烏桓形成了袁軍的殘餘勢力。

到了建安十二年,曹操親自出徵烏桓,與各烏桓大人戰於柳城。在此戰中,曹操不僅斬下了包括蹋頓在內的各烏桓大人的頭顱,還統一了遼寧地區。

從此以後,烏桓的地位一落千丈,最終被鮮卑族取代。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烏桓的地位與以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因為,當年烏桓南遷以後,鮮卑人就順勢佔據了其地盤,所以,烏桓沒有了原居住地,只好和其它民族聚居在一起,形成大雜居。

最後,烏桓徹底融入到了其它民族,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參考資料:

【《史記·匈奴列傳》、《東北歷代疆域史》、《後漢書·烏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