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文化】庵上石坊的興衰與衰敗,我見證了庵上石坊的興衰!

庵上石坊美名揚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當地人,我親眼見證了“庵上石坊”的興盛與衰敗。

庵上石坊,也叫庵上牌坊,位於山東省安丘市石埠子鎮庵上村,建於清代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是為庵上村馬若愚妻王氏所建的節孝坊,是極為卓絕的石雕藝術建築。

庵上石坊從設計到建成,工匠李氏二兄弟等8人用了14年的時間。李氏兄弟刻完此坊,到兗州為一家財主刻了一座更為完美的石坊。主人怕他們再為別人刻出更好的石坊,問:“你們是否還能刻出更好的石坊?”二人答道:“如果有人出更多的錢,自然有更好的石坊。”於是兗州的財主在李氏兄弟的飯菜裡下了毒,毒死了李氏兄弟。李氏兄弟一生只刻過兩座石坊,兗州石坊被毀,所以有“天下無二坊,除了兗州是庵上”的民諺。

庵上石坊從整體來看就是一座石頭大門,呈南北走向對稱分佈。由於自然風化,庵上石坊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華正茂,現在只剩下一副骨架,彷彿在訴說著昔日的輝煌以及所經歷的不堪回首的苦難歲月。

構成牌坊主體石料的選材,在當時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是採用了一種在當地叫做“青石”的石灰岩,一整塊石頭就是一片藍色的海,質地通體均勻一致,呈青藍色,不含雜質無脈絡,這在雕刻原石中是最普通的也是最上乘的,雕刻出來的圖案清晰可辨,生動形象。這樣的石頭當地到處都有,並不罕見。不過要想找到重達十幾噸的巨石還是要費一番周折的。

石料的發源地在相隔幾十裡遠的西南山區,而石坊坐落於東部的平原。當時並沒有什麼大型的運輸機械,他們或者藉助滾木,或者藉助冰封堅硬的地面,緩慢移動而來。

石坊通高15米,寬9。35米,厚2。55米。底部的石塊可以相對容易地移動過來並且固定,但是隨著石坊高度的逐漸增加,後續石塊的疊加就顯得越來越艱難了。因此,他們就在周圍囤土,再借助滾木,把石塊從低處升到高處,再鑲嵌到應有的位置。石坊多麼高,土層就多麼高,這叫做“囤土抬高法”,現在看似笨拙,但不失最穩固最安全的方法。因此在石坊的西面,就有了一個人工荷花池。

整個石坊只是在其正中東西兩側各加了一架鐵梁,其餘部分都是由多塊巨大的石灰岩壘疊而成,接縫嚴密,渾然一體,宏偉壯觀。雖然歷經近200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傲然挺立,整體沒有一點傾斜,石塊雖有破損,卻沒有一塊自然脫落。在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的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石坊的高超之處,在一些細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清朝道光皇帝頒發的“聖旨”:“節動天褒”、“貞順留芳”、“旌表愚童馬若愚妻王氏節孝坊”“大清道光”“已醜歲建”仍歷歷在目,清晰可辨。

大門口兩邊的石獅子,張著大口,嘴裡含著一個石球,可以在口腔裡來回轉動,現在看到的只是石獅子少了舌頭、缺了嘴唇的慘狀。

樵夫勞累了一天,砍了一擔柴,走累了,就在歇腳石上坐下來,藉著皎潔的弦月亮光拔出了紮在腳掌裡的針刺。一個小孩自認為跑得快,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捅了馬蜂窩,還沒有來得及跑,慘遭馬蜂蜇傷,雙眼迷離,小臉腫的像發酵的饅頭。

哼哈二將,手持金瓜,把護大門兩側;八仙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游龍鬍鬚飄逸,搖頭擺尾。荷葉是整個石坊的底色,是不是在提醒後人,別忘了在人造池塘裡種植荷花呀?

浮雕和透雕是石坊最為顯著的兩個特點。一個小小的浮雕和透雕,肯定要把周邊大面積無用的部分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地剔除,而不留下任何刀削斧鑿的痕跡,容不得出一點差錯。整整14年,那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

石坊最頂部的北面和南面原來各有一個風鈴,日夜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可是北面的風鈴連同底託被駐紮在山上的日本鬼子一炮炸掉,南面的那個風鈴現在也不知去向。

每一位人物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個動物都有賦意,每一株植物都有內涵,每一件器具都有借代,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是最美的圖畫,每一鑿每一刀每一點每一線都精雕細刻,每一塊石頭都具有了鮮活的生命。

庵上石坊不單單是一座大門,它是建築藝術的瑰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積澱成博大精深的石坊文化。但是它曾飽經滄桑,風吹日曬,漸失光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1992年6月,庵上石坊被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也成立了庵上石坊主題公園。但是我們知道,石坊雕刻畢竟是手工藝術,不可複製,但是可以保護,可以修葺。而石坊要想恢復到原來的模樣,幾乎不可能。

當地的中小學校每年都組織學生來到石坊跟前,近距離觀察,真真切切感受,開設了石坊文化校本教材,在幼小的心靈埋下我國文化遺產的種子。學校還成立了石坊探究小組,經常到石坊公園,清除雜草,擦掉浮塵,或觀察,或記錄,或拍照。透過發放宣傳小冊子,擔任義務員,引導遊人走進石坊,瞭解石坊文化,文明觀賞,不可攀爬,注意維護石坊的一點一滴。他們還走訪調查當地的知情人士,藉助史料、網路,撰寫了大量詳實的考察報告,為進一步探尋石坊奧秘,推介石坊文化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當地政府對石坊文化進行了綜合開發利用,圍繞石坊文化而進行的環保、宣傳、推介行動,如火如荼,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了以“石坊、草莓、櫻桃、城頂山、書院、公冶長、下株梧水庫”為一體的旅遊線路,每年前來觀光旅遊的人們絡繹不絕,尤其對石坊文化更是歎為觀止。

我們期待石坊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壹點號三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