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電視劇的都是騙人的!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劍術是怎樣的?

中國的劍術由來已久,自最早的青銅劍誕生伊始,便相生相隨,有劍的地方,自然有人練習劍術。古時候便有聞雞起舞的故事,《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聞雞起舞

古人習劍是為了強身健體,保家護國,出現危險時亦可以用之脫險,而我們處於刀劍逐漸不再是一種必需品,成了一種工藝品,懸掛於廟堂之上的年代,中國現在的劍術何以為繼呢?

其實,真實的刀劍之法並非是電視劇中所描述的那樣拿劍硬格硬架,還經常用劍鋒格擋,時不時還用劍尖戳地或者在行進中劍尖與地面摩擦造成火星,這都絕對是武家大忌。有一句話“若把劍來當刀使,笑死三豐老劍仙”,說的便是這樣。

▲一代武學宗師張三丰

那麼,我國曆朝歷代真實的劍法是怎樣的呢?又是怎樣發展沿革的呢?

唐朝之前的劍法,力求破敵,簡單實用,重突刺,乃戰陣之用居多。

宋朝時的劍法,因一度受到軍方棄劍用刀的指導思路的影響,幾起幾落,又受到“劍器“和“武舞”的影響,技藝逐漸完善、精湛,重精妙,用於民間私鬥居多,形制上有了重大變化,一直影響到了現代。

▲古人習劍

明清以後的劍法,在表演和理論研究上幾乎可以說達到頂峰,但是用劍高手漸少。而民間私鬥大量減少,直接導致實戰經驗也開始漸漸不足;不少好的理論和技藝,種種原因沒能流傳下來,實在是千古之恨。

▲李白醉酒舞劍圖

至於現代的劍法,規定套路、自選套路就不用說了,外行內行都能看出熱鬧和門道;實用技術方面仍然繼承了輕靈俊逸的傳統,但殺氣和殺招偏少,實戰經驗進一步缺乏。招術方面,則重新開始重視雙手劍法和借鑑西洋擊劍(佩劍)的某些經驗。不過,除了極個別的院校和軍事院校保留了實戰劍法對練和搏擊,並偶爾有與各國的交流,其他地方已經難得一見,傳統劍法已經面臨技術極度豐富,經驗極度不足的局面。反倒是旅居國外的武師、武術家、教練員等,交流切磋比國內更多。

▲現代武當劍法

小編覺得對於傳統中國劍術的整理,要以朝代來劃分,其次才是流派。

先說軍中劍法的大概沿革

戰國到唐代,中國劍術的主要攻擊目標,多是人體正面的前胸部位附近,似乎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日本劍術受此影響頗深。戰國時,秦講究刺,楚講究斜正面突刺入小腹等等,這都和當時各國的冶金技術及戰陣佈局息息相關。

漢唐則以環首大刀和唐刀取代劍,技法上有很大差別。

而宋則恢復劍的形制,開始提倡走邊鋒,增加了取腕、取股等動作,步法上不再一味猛衝,改為了迂迴穿插。

▲古時候的軍隊

至明,則軍中大多佩刀,劍術主要在民間自生自滅,從抗倭作戰中可以得知,至少當時在軍中,普通兵士精劍法者極少。

▲古時候的軍隊

清以後則更進一步衰落,器雖精湛,術卻差相彷彿,有隔靴搔癢之感,令人不得要領。似以娛樂和鼓舞士氣為主,擊刺淪為末流,徒憑劍賞玩而已。

再說民間劍法

民間劍法,在明代達到頂峰,不僅各流派交流頻繁,而且誕生了不少影響至今的門派和技術。可惜密不外傳、固步自封的思想過於嚴重,加之明後期海禁和禁武,中國劍法基本沒有機會與其他海外流派大規模交流,僅有和朝鮮李朝官方交流和日本一定程度民間交流。失去了發展的最好時機,扼腕可嘆。

▲青城派劍法

清則繼續大規模禁武,又大力壓制漢人高手在軍中的發展。中國劍法高手又多參加了各地反清組織,結局或佔山為寇,或亡於鎮壓,或流亡海外。特別是旅居海外的高手,對整個亞洲冷兵器格鬥的影響比較深遠。這段時期的中國民間劍法基本仍處於進一步衰敗。

清末至民國年間,社會動盪不安,也促生了不少劍法高手建功立業,也有眾多技藝精湛者。然畢竟時代不同,火器進一步削弱了劍法的實戰功效,局勢也不允許有絲毫機會來發掘整理儲存。但是這個時期,民間劍法仍然在繼續小規模傳承。官方的話,仍以張之江的中央國術館為首。

▲少林也有劍法

新中國建國後,曾經大力發展、挖掘、整理傳統拳械。但是多年動盪,已經使劍術高手基本消耗殆盡。斷代之後,難以彌補。十年浩劫,僅存的一點中國劍術和拳術火種也受到大規模摧殘,不少老一輩武術家和劍術家,或海外避難,或被整肅致死。十年浩劫後,又不知為何強行分離出規定套路並追求難、高、飄,進一步造成後繼無人。當時開始至今,中國武功在世界上留下兩種印象,一種是能打的功夫,一種是看著玩的武術味道的空手或者器械體操,另一種是剛剛起步的散打。“舞術”和“舞武”全國盛行,實戰技術則又避之不談。所以大陸的情況,是世人不知武為何物,僅僅在小規模範圍內流傳劍法技巧,又回到家族傳播的範圍。相反,臺灣省畢竟是炎黃一脈,卻又保留和發展了一些傳統劍法和傳人,而且切磋的紀錄似較大陸更多。

現在這幾年,終於又開始重視傳統武藝,可惜被多年打斷的劍技傳承,奄奄一息,難以迅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