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秦為何能統一六國?兵馬俑坑中大量兵器被發現,專家們才恍然大悟

在1974年發現的秦始皇兵馬俑中,有大量的古代兵器被發現。

這些兵器的重見天日,更讓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面展現在了公眾的面前。結合考古學家在河南省西平縣附近發現的大量古人鍊鐵遺蹟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這裡應該是韓國的冶鐵中心,且當時的鐵器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處於同一時期的秦人,卻似乎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因為,從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總共有四萬件,且都是清一色的青銅器。

試想,難道曾經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武器裝備會如此落後?

“圖窮匕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解。其實,這個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曾有過記錄。在秦朝大一統的前一年,燕國受到了強大的秦軍威脅幾近滅國。一個名叫荊軻的使者,以進獻燕國地圖為名來到秦國,但是,獻圖歸降是假,刺殺秦王才是其真正的來意。

對此,司馬遷給了這樣一個詳細的描述,說:這個名叫荊軻的刺客手裡拿著一把匕首,繞過殿內的樑柱追趕秦始皇刺殺。而這時,秦始皇也準備還擊,但是,拔了三次劍,都沒有把劍拔出來。針對這個情況,司馬遷進行了解釋,說:劍遲遲拔不出來的原因,是秦始皇的佩劍太長。

但是,瞭解古代兵器的人應該知道,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因為,這種材料非常容易折斷,不適合做長劍。就連春秋戰國時期,最為有名的越王勾踐劍,長度也不過55。6釐米。所以,青銅劍的普遍造型是寬而短,且長度基本上不超過60釐米。由此看來,如果秦始皇當時的佩劍是青銅劍,不應該那麼長,也沒有理由三次都沒拔出來。所以,針對司馬遷拔劍一事的解釋,歷史學家們都非常困惑。

但是,隨著1974年兵馬俑內兵器的出土,一件長度達91釐米的青銅劍被人們發現。專家們在驚歎這把青銅寶劍的長度時,也推測出:當年秦始皇很可能是帶了這樣一把長度的青銅劍,才會在刺客追趕的時候,沒有拔出來。但隨之而來,又一個困惑擺在了專家們的面前:為什麼秦人要把劍加長呢?

其實,在短兵器的格鬥中,“刺”比“砍”的優勢更強。因為,這樣的進攻方式,更能逼近對手,這個理論是19世紀英國古兵器學者理查伯頓給出的。所以,秦人的劍比對手的劍長出了三十釐米,在進攻的時候更有優勢。但畢竟是青銅的質地,那麼,秦人是用什麼辦法,克服了它易折斷的屬性呢?

當時,在製造青銅器的時候,人們主要依靠錫來調節青銅器的硬度。而且,透過研究人員對秦劍的化學元素分析,其材質中的錫含量配比是恰到好處的,使得青銅劍的柔韌性和堅硬度都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在瞭解秦人的青銅劍後,我們再來聊一聊秦朝的弩。

秦朝在統一六國之後,面對的主要戰鬥物件是兇猛彪悍的匈奴人。當年,匈奴騎士衝鋒速度很快,以往的步兵陣營是很難抵擋的。所以,為了與之進行對抗,秦軍常常會使用弩,利用弩的射擊優勢,與之對抗。不過,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弩,由於都是木製的,所以,都已經腐爛了。

但是,研究人員根據殘存下來的痕跡,對弩的原始形態進行了復原。秦時候的弩,樣子與弓不同,它需要用腳蹬,且使用全身的力氣,才能為其上弦。所以,根據專家的估計,秦弩的殺傷力較強,150米以內可以射殺對手,而射程最遠可以達到300米。

並且,在秦弩腐爛後留下的痕跡中,考古人員還驚奇地發現了一個小型的機械裝置,一個同樣是青銅製作的小器件,實際上,就是當時弩的扳機。該器件的設計非常精巧,並構成了秦弩的一套專屬且靈巧的機械傳遞裝置。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讓秦弩在放箭的瞬間,勾牙突然下沉,還可以讓扣動扳機的動作變得更輕巧,更容易瞄準目標。

此外,在兵馬俑坑中,還出土了大量的三稜角箭。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讓箭在射出的時候,形成切割力,穿透鎧甲。

而且,該箭頭摒棄了帶有倒刺的設計,避免了因風力影響射擊準確性的弊端,讓秦弩的射擊更加精準。並且,更讓研究人員難以置信的是,經過對三稜箭頭的測量,他們發現箭頭三個弧面的大小、尺寸、角度都幾乎一致,流線型的箭頭設計幾乎能跟現代槍支的子彈相媲美,充分克服了空氣對其產生的阻力。

由此,科學人員認為:秦人當時已經對現代的空氣力學的相關規律有了一些掌握,並能按照相關的原理製作武器,這種三稜箭頭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因此,透過這一系列的發現,可以證明,秦朝時期的武器裝備和製作水平還是非常高超的。此外,在當時的秦國,還擁有四級軍工產品管理體系,分別是:相幫、工師、丞、工匠,每一個級別都有一個專門的負責人員,監控兵器的製作質量。

由此可見,正是這種金字塔形式的管理體制,才讓秦國生產的各種武器裝備,擁有著非常高的質量,並利用自己獨特的智慧,研發出各種具有創新力的武器,使得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兵器製造國,從而,以武力征服了四周,最終,成為了一代霸主。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