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她是歌德的自然科學家,也是最富魅力的女性,最後卻被丈夫拋棄

文|彌小木

“天空不能沒有星星,大地不能沒有花朵,人間不能沒有愛。”寫下這幾句詩的歌德,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自然科學家。對於植物的研究,歌德在1790年寫出一本《植物變形記》,提出“花是由葉子變形而成的。”可惜的是,歌德的這一觀點,在170年後,才被生物界證實。

時代在進步,人類對大自然的研究,從未停止。就像達爾文說的“我們認識自然界的固有規律越多,這種奇妙對於我們就更加不可思議”。

大自然吸引著人類,不斷探索其中的奧秘。走進花園,會有各色的美麗花草,供人觀賞。面對這些令人賞心悅目的花鏡,想要深入瞭解,卻又有了犯難心理。市面上有關植物書籍的種類那樣多,孩子感興趣的並不多。遇見一本有趣的植物科普書籍,或許,能點燃孩子抑或是大人,瞭解植物的熱情。

一般講植物的書籍,分類相對常規,除非本身對植物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不然閱讀相關書籍的次數會比較少。《植物的朋友圈》用非常不一樣的視角,瞭解植物。《植物的朋友圈》的植物分類,讀來非常有意思,按照顏色歸類的部分,翻閱《植物的朋友圈》,感受到的是視覺與視角的享受。

《植物的朋友圈》除了顏色,還有非常奇特的分類,讓人覺得意外又情理之中。原來,植物還能這樣分,很是有趣。《植物的朋友圈》是瑞士插畫師埃德里安娜·巴爾曼,花3年的時間細心求證之後,畫出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植物分類。進入埃德里安娜·巴爾曼的個人主頁,撲面而來的是清新、別緻的畫風,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看了都讓人心生喜歡。如果想體會埃德里安娜·巴爾曼的畫風,《植物的朋友圈》不容錯過。翻閱《植物的朋友圈》,不僅能讓人認識日常的植物,還能瞭解植物界的奇聞異事,並且在一頁頁的閱讀中,提升對美的感知。

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華人學者丁肇中教授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無論何時,興趣是瞭解事物的初衷,也是深入研究的原始動力。

小時候的達爾文,對身邊的一切事物很感興趣,比如甲蟲。小小年紀的他,遇見沒見過的甲蟲,手中抓兩隻,看到第三隻,沒地方放,索性將一隻甲蟲放進嘴裡。可惜,一開始的達爾文,並沒有學喜歡的動物學。因為家人的期待,達爾文先學醫,後來又學神學,然而他對醫學、神學並不太感興趣,在那些領域都表現平平。或許達爾文的興趣在小時候抓甲蟲時,就曾流露出來過。大自然,吸引著達爾文。達爾文後來又對食蟲植物著了迷,並且做了深入研究,寫了一本《食蟲植物》。

歌德、達爾文,都是因為對植物有了興趣,才有了後來的深入研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也一樣。有趣的書,會吸引著人不斷翻閱。《植物的朋友圈》不同於市面上一般的植物書籍,這本書並不講授怎樣成為一名植物學家,而是帶給讀者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閱讀《植物的朋友圈》,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植物的朋友圈》,豐富的內容,鮮豔的色彩,新奇的視角,整本書讀下來,會發現原來了解植物,不枯燥,也不難。

《植物的朋友圈》中的植物分類:酸爽派、樂水者、染色植物、可轉化植物、厚皮果子……這種分類方法,不太常見,卻很有意思。有些是我們身邊常見的植物蔬果,有些未曾見過,翻閱中漲了知識。

從《植物的朋友圈》開始,帶著孩子走進植物的世界,走進大自然,瞭解大自然。

打通與生活的通道

五光十色的世界,植物以特有的生命形態,存在於人類的身邊。每日吃的蔬果,路邊可見的花草,有些看起來是常識的內容,現在的孩子們卻並不瞭解。記得有檔少兒節目,讓孩子去菜場找相應的蔬菜。結果因為孩子平時遠離廚房,吃的都是盤中現成的菜,一下子去菜場,面對種類繁多的蔬菜,孩子壓根無從下手,哪怕是簡單的蔥,擺放在眼前,也不認識。

讓《植物的朋友圈》,幫助孩子與現實建立聯絡。《植物的朋友圈》中,介紹各種常見的蔬菜瓜果。

《植物的朋友圈》中可口的果子。

細心到要不要吐核都做了分類。

厚皮果子。

這些常見的蔬果,平日只顧品嚐,未曾細想,看埃德里安娜·巴爾曼在《植物的朋友圈》中的分類,才發覺蔬果這樣分,也是不錯的分類方法。以後吃蔬果,又增添了一種分類的樂趣。

埃德里安娜·巴爾曼細膩的畫風,不僅孩子看著很有意思,大人們閱讀,也很有收穫。《植物的朋友圈》,透過好看、逼真的圖片,讓人輕鬆瞭解身邊可見的蔬果。

人與自然

《詩經》裡,有很多的草木蟲魚,《紅樓夢》中,除了才子佳人,也有大觀園裡的各種花草樹木。書中景象與人間情感,訴說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喧囂的城市待久了,人們難免會對大自然產生嚮往。

閱讀與自然有關的書籍,人的內心會平靜下來,因多了一份瞭解,當再次遇見路邊的花草,或許會多一秒駐足。《植物的朋友圈》,就像是一個閱讀的引子,在孩子、你我的心中,種下一顆瞭解大自然的種子。

出生於阿聯酋的克卡姍·巴蘇,因為看到鳥類食用塑膠而亡的圖片,開始保護環境的行動。從種下第一棵樹開始,一隻堅持,後來建立“綠色希望”的保護環境的組織。因為克卡姍·巴蘇努力讓地球變得更好,在2016年獲得國際兒童和平獎。

或許,孩子們在閱讀《植物的朋友圈》的過程中,對身邊的植物有了關注,細心觀察每一朵花,比較不同葉子的區別。又或者也會像克卡姍·巴蘇那樣,開始瞭解身邊的環境,心中不僅裝著自己,也裝著世界。未來,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孩子之一。

大自然永遠都有驚喜,《植物的朋友圈》,好看的頁面,豐富的知識,除了有趣的分類,還有奇聞異事,連文學中植物的神奇作用,都有了涉及。這些,只要願意,在未來的生活中,閱讀者都可以補充更多,列一份屬於自己的植物朋友圈。

有了《植物的朋友圈》,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看不懂科學書籍了。

我是@彌小木,愛閱讀,分享閱讀,歡迎關注,一起感受閱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