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勞務派遣行業:從資訊稀缺轉向服務稀缺

編輯導語:如今我們需要找個工作,可以透過在網上進行查詢而詢問的方式來確定面試機會,但是隨著勞務派遣業務的發展,藍領的招娉成本上升,反而沒有那麼好招;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勞務派遣行業的發展與分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最早的勞務派遣業務,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一家名叫Samuel Workman的公司創立了人力租賃的業務模式。這家公司僱用一批已婚婦女,在夜間處理盤點的工作,之後訓練她們使用計算器,然後將她們租賃給企業,讓企業可以應付臨時或短期的人力需求。後面發展成型,1946年美國郵政下屬的Kelly Services成立,開展人力派遣業務。1948年Manpower(萬寶盛華)在美國成立,提供短工供應服務。

國內勞務派遣最早出現在沿海城市,1998年5月深圳市鵬勞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廣州南方人才資源租賃中心成立,2003年5月上海派遣人才有限公司成立,臺灣境內最著名的人才招聘服務商104人力銀行也於2002年進入勞務派遣領域。

勞務派遣業務發展至今,行業經歷了從早期的野蠻擴張到如今成熟發展階段,2018年Q1季度開始(2016年下半年網際網路喊出“人口紅利”消失),藍領招聘成本上升,勞務公司經營利潤被壓縮,出現了週期性的下滑假象。任何行業發展進入深水區,都將出現藉助技術變革來推動商業模式升級的需求,淘汰那些耗能高、產出少的經營者。

01 新勞務:資源重構,舊瓶裝新

拿前不久剛上市的BOSS直聘來說,在全國綜合型網路招聘平臺(智聯、51和58)與區域型招聘平臺(東莞卓博、安徽新安、重慶匯博等)夾縫裡殺出的一匹黑馬。如果Boss走老路,依然以傳統的資訊媒介“簡歷”作為傳播介質,引流&變現,一定無法突圍擁有巨大存量資源的三座大山。你永遠不可能開發一款完全copy微信的社交工具,去打敗現在的微信。

在同一個競爭維度裡,資源積累量構成了競爭壁壘。如果摒棄傳統的傳播媒介“簡歷”,創造新的傳播介質“線上溝通”,等於重構了資源所屬,Boss在新的競爭生態裡擁有資源分配權和定價權,所以才能橫掃存量競爭市場裡的老大們,成為新的領導者。

縱覽商業社會的公司競爭與人類戰爭史,往往能夠以少勝多或以輕量級打敗重量級,勝出者都是創造一個新的競爭環境下,重新界定資源標準與競爭勝負標準,形成獨特的優勢。

基於藍領的勞務派遣業務在野蠻發展了近三十年,也已經到了面臨行業變革的週期性風口。

一個行業發生重構,是從“點·線·面”三個梯度來完成整體的變革。

最基本的“點”是從事勞務派遣的求職者,從年齡、學歷到獲取資訊渠道的寬窄以及資訊化水平都在發生變化,當然這裡存在一個恆定因素,幾乎可以認為是沒有變化,勞動力輸出的地域。

以“點”成“線”,基於勞動力個體產生的微觀變化,推動了藍領所從事的業務“線”發生了改變。從製造型普工/技工一家獨大,到現在分為三個業態場景:“製造型用工”、“傳統服務業用工”、“新經濟服務業用工”;新經濟服務業用工基數已經超過了製造業,目前製造業藍領近8000萬,新服務業1。2億(資料來源人社部)。

以“線”連線“面”,藍領派遣業務中關鍵的角色人力乙方,需要提升產能,降低損耗,配合行業整體的階段跨越。

簡單概述,代表“點”的藍領個體發生了變化,影響了“線”(業務場景)的組成,從而帶動“人力中介”作為面的產能效率變革,體現在人力中介服務數字化上。

02 勞務電商化:重視私域運營與促活轉化

勞務公司從以前的純線下門店招聘,要轉入線上招聘時代,招聘渠道的轉化由私域流量池來承載,引流的渠道會呈現多元化,包含公共流量池(58/BOSS)、線下門店/工頭、短影片矩陣(快手/抖音/影片號)等。

網路招聘的本質是依託資訊撮合,賺取流量買和賣的差價。對於勞務公司而言,在勞動力紅利時期,增量的獲取成本低,還沒把精力放在留存啟用上。

現在不同了,從58上最新獲取一份藍領簡歷的成本是40塊,只是買了一串電話號碼,保證接通率但不保障意向匹配程度,如果不能放入人才儲備池裡持續跟進服務,CAC(獲客成本)居高不下,從單個勞動力身上賺取的LTV(生命週期總價值)是一次性的短暫服務。

運營技巧與方式方法上,我們推薦向“完美日記”、“孩子王”學習,跨界選擇參考物件,把內部基於私域流量池的運營模式精細化。勞務公司把“人力資本”電商化,從“服務交易”延伸出“勞動力交易”,狠抓獲客-留存-啟用-轉化一整套完備的資料運營體系。

03 服務致勝:最難快速抄襲的優勢

商品的標準化是容易的,但是生活服務的標準化都是不容易的,只有相對的標準化。目前看實物電商規模比生活服務電商更大,當然隨著生活服務逐步標準化,未來的前景很巨大。基於人的“擇業”服務標準化,不是指資訊的標準化。標準化影響的是服務的交易過程,如果是標準化的服務,交易流程變得非常簡單。如果非標,一般很難產生交易。

3月份去崑山,拜訪我打科技集團創始團隊,大家在一起探討交流“五星級服務”的定義。提到服務,我們常常會想到海底撈,扯麵小哥、陪伴熊、不拒絕顧客的各種要求,他們把微笑服務做到了餐飲行業的基礎標準化。圍繞人的服務最難的地方就是標準化,不像有形的產品,可以有校驗指標。

交流過程中,我問他們:我打宣揚的五星級服務具體包含哪些?我們都知道服務是有對立面的,在服務的過程中會有取捨和偏好,最終取決於當博弈發生時,你選擇站在誰的角度去處理問題。

他們回答得很魔幻,關於一個藍領來到崑山的所有需求,他們都希望能夠滿足,同時去中間化,成為甲方和C端之前唯一的資訊撮合與服務媒介。

毫無疑問,在目前的藍領市場,我打提供的服務出發點是站臺C端求職者,品牌口碑也在崑山區域得到了認可。但就全國市場而言,完全去中間化是一個偽命題,未來的結構更可能像神經元,以城市作為運營中心,多中心化、多節點的進行服務輸出。

關於勞務行業未來平臺化的走向,我們要跨界尋找對標參考,借鑑貝殼、淘寶或京東都可行,會走出3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

#專欄作家#

大井蓋先生,公眾號:八點四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某廠PM總監,現創業公司CEO;關注企業服務和金融賽道,愛好廣泛,歡迎一起交流探討產品或創業相關問題。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