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人類簡史》--貨幣體系的三次變革,它們又有著哪些危機?

對於錢的看法有很多種聲音,有金錢至上的,畢竟生活中的大部分事都能用錢解決;有無動於衷的,實力和財富不匹配只會讓心態失衡;有視如糞土的,金錢除了滿足人們的慾望還會打破人們的道德底線。

暫且不論價值觀,光談錢或者說是貨幣體系的話,它對於現代社會的推動是無可替代的。

它打開了人類社會進入更高階段的鎖,又為人類構建了一座密不透風的城堡。

貨幣體系的誕生是以物易物發展到高階段的必然產物,而以物易物基於的則是人們的物品剩餘。

舉個例子,最初人類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所以他們開始學習種植小麥、飼養家畜等等,但到了一定階段,“能人異士”們開始嶄露頭角。有的堆滿穀倉,有的善於織布,有的木工靈巧,自己所有的遠遠超出自己所需的。

在這種物品剩餘的情況下,以物易物就誕生了,它的核心在於需求互換,即換取各自當前最需要的,這樣還能夠有效減少資源浪費和促進物品流通。

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發現了這一行為的侷限性——難以度量。

以物易物是建立在雙方共同的約定之上,它往往只存在當時特定的雙方的物品交換,比如幾斤小麥換幾匹布,這個規則並未成為人們的度量共識。

很有可能,今天一斤小麥能換一匹布,但第二天我對於布的需求不高,需要兩匹布才能換,標準無法恆定。更復雜的是,每種物品的交換都需要以各自的具體物品作為標準,但我需要用小麥換工具時,又要制定不同的標準。

為了能夠在交換領域裡制定統一的標準,貨幣體系誕生了,以金銀為代表的一般等價物開始主導流通領域,這時候才能稱為商品流通。

金銀貨幣第一次將各種商品用同一種等價物衡量,如一金能換多少小麥能換多少匹布,它不僅讓商品流通更發達,也開始讓更多能人出現。

但危機也隨之而來,金銀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本身就是一種特殊商品,即它本身是有著價值的。既然有價值,有誰能夠透過法律或者規定來保證它的足額價值?

暫且不論金銀的攜帶不便,它自身的磨損、成色、製造都是需要一定成本的。而且隨著流通,人們發現缺斤少兩的金銀完全可以換取超額的商品,人人都想有利可圖,於是少額貨幣開始廣泛出現在流通領域內,即劣幣驅逐良幣。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貨幣本身是否需要與所需商品所匹配的足額價值?

透過流通領域的不斷髮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一個突出的問題——普通的金銀貨幣難以滿足日益龐大的商品交換,它的開採量和總量限制了國家經濟的夯實和壯大。

與此同時上位者們又找到了一個規律:能夠進行商品交換的不是貨幣,而是信用和共識,當這兩種特質能夠存在於另一種可製作且成本低廉的物品上時,商品經濟才能夠擴大規模形成質變。

於是,紙幣隨之誕生。

紙幣與金銀的本質差別在於紙幣本身並沒有價值,只是純粹的媒介,相較於金銀而言它的優點也就是它的隱患。

它能夠被製作且成本低意味著必須嚴格把控發行量和發行機構,避免它的信用編制;它能夠承擔起金銀的流通媒介的職責,意味著它必須有著較為固定的模板和流通率。換句話而言,紙幣承載的是發行機關的公信力,這種公信力讓人們相信它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兌換各種商品和服務。

所以它的危機源自內部,經濟要想發展就需要更多的紙幣,而紙幣的每次增多都會造成一定的信用減值,嚴重時就會形成通貨膨脹一落千丈。

在紙幣體系不斷地被衝擊的情況下,數字貨幣體系開始萌芽。

紙幣的發行量一方面要嚴格控制保證公信力,一方面又要增多來適應經濟發展,在這種兩難境地數字貨幣就誕生了。

現在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再享受它帶來的便利,移動支付、銀行轉賬、借貸投資,以一行行跳動的數字為基礎卻能夠產生遠超實際貨幣量的幾千甚至幾萬倍,各行各業在經濟的支援下蓬勃發展。

當然,它也有危機。作為一種虛擬的貨幣,它的安全風險更大,而且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動漲幅和跌幅較紙幣更為明顯,給人的實際感受也更不真實和直觀。

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紙幣尚且因為有著不同的種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但數字貨幣是全球流通的。這一點意味著,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將會造成更廣泛且更嚴重的連帶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