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薦讀】大禹是如何從一個好漢變成一代帝王的?看看這些幫手吧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每個成功人士的身邊,都站著幾個重要的幫手,半人半神的大禹也不例外。

他能治水成功也同樣離不開其它團隊成員的支援。否則,大禹很可能也會步他父親的後塵,因治水失敗而被舜處死。

上古時代的大洪水

據《史記》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洪水,給民眾帶來極大的苦難。《史記五帝本紀》說:

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孟子》也記載: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水逆行,氾濫於中國。

不只是我國史書記載了這場大洪水,許多國家和民族也都有關於洪水的神話故事,這說明在遠古時代的某個時期很可能真的發生了一場範圍廣,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大洪水。

人類面對洪水會怎麼辦?

面對這場給人類帶來極大苦難,以至威脅人類生存的大法水,當時的先民該怎麼辦呢?

西方人選擇造一艘諾亞方舟,躲在裡面耐心地等待洪水退去。但我們的祖先卻做出了與西方人截然不同的選擇。他們堅持與大自然進行鬥爭,決心依靠人類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戰勝洪水。

為了有效治理洪水,使自己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我們的先民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

堯舜努力尋求治水能人

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時,即積極尋求能領導治水的人。

最初,四嶽推薦了鯀,但識人很準的堯認為鯀“負命毀族,不可。”但四嶽堅持自己的推薦,力勸堯用鯀試一下。當時無人可用的堯只有妥協。

果然不出所料,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此時,堯的接班人舜已經攝政,代行天子之職。他在各地巡視時,發現“鯀之治水無狀。”所以就彙報給堯,“乃殛鯀於羽山而死。”第一階段的治水宣告之人敗。

兩個助手助大禹治水

處死鯀不是目的,清除水患才是舜的終極目標。於是舜決定任命禹為司空,專管治水。

與前次不同,這次舜給禹派了兩個幫手:益和后稷。這兩個人能給禹提供有效幫助嗎?

先說說益,益當時是掌管山林畜牧的,專管馴化山澤草木鳥獸的事情,以便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所以益的手裡掌握著優良的五穀種子,堪比現在的農科院研究所。

據史記記載,禹在治水過程中,經常命令益把稻種分給民眾,使他們能在剛治理好的泥溼土地上種植稻穀。這既為國家及治水大軍提供充足的糧食,也使民眾能安居樂業。

所以,在治水成功論功行賞時,禹對舜說:

非予能成功,亦大費為輔。

大費就是益。舜也認為益的功勞很大,就賜給了他象徵地位尊貴的黑色旌旗飄帶,還賜姓“贏”。嬴姓後人不但建立了秦國,還完成了統一華夏的壯舉。

再看后稷給禹提供了什麼幫助。后稷,名棄。當時是主管農事的官,主要負責播種五穀,為大家生產口糧。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是最重要的了。假如飯都吃不飽,其它不都是白扯嗎。所以種糧是第一要務,誰能提供口糧誰就掌握了國家命脈。

禹在治水過程中命令后稷將稀缺的糧食分給民眾。調有餘而補不足,使各地物品均衡。中國自古至今一直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后稷的做法使各地民眾思想穩定,安心生產。

后稷的子孫後來建立了周朝,開啟了長達幾百年的統治。

可以說,大禹治水是一項國家工程,基本上動用了當時整個部落聯盟的力量,還要綜合排程,統籌安排。而益和后稷給禹提了最為有力的支援。也正是因為在治水過程中他們功勳卓著,才得到物質和政治雙重獎賞。這為日後他們的子孫建立國家奠定最初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