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場景+以1帶多”:分享一個高階的內容組織策略

編輯導語:對產品內容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可以實現對使用者的引導,並且提升平臺的核心資料指標。然而,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內容組織?本篇文章裡,作者對“場景+以1帶多”的內容組織策略進行了總結,並且結合實際案例進行了演練,一起來看一下。

01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內容組織的策略。為什麼這個策略比較高階呢,且容我一一道來。

先上一個案例:

這是boss直聘上的問答社群[有了]模組。當用戶停留在問答社群內容流某個內容(我們稱之為A)大概10秒後,在A卡片底部多了一個專題入口。點選進去,就是這個問答同類專題。當然,如果問答題目沒有專屬話題,就會展示使用者個人主頁。

這樣的使用者體驗考慮到了使用者對某個內容層面的興趣,而激發了使用者對更大的專題內容的興趣,獲得更多的此類資訊,滿足了某類求職資訊消費的最大化滿足感。這是比較巧妙的地方(一般我們會把專題或者話題社群放在某個頁面顯眼入口,但boss直聘更進一步的操作,讓場景下的需求得到滿足)。

這有點像我們曾經討論過的一個話題:微信短影片的[關注]按鈕,一般是在第二遍播放時才會展示(如果影片長度>1分鐘,則是在1分鐘後展示按鈕)。這個邏輯有點類似。

當然,還有很多同樣類似的場景(不一定是停留時間),還包括了行為。

……

還有更多類似的場景,我們就不一一討論了。

採用歸納法,我把這個模型用以下的方式表示:

(使用者)因為xx(內容誘餌、商品等原因),觸發了行動(包括停留、點選、觀看),對xx產生了興趣,意味著對同類(同用戶的喜歡;同內容的喜歡;……)更大的感興趣,於是產生行為和滿足(比如提供更大的內容專題)。

當然,這個場景其實並不是線上所獨有。比如:一些英語培訓機構的慣用套路是:先發放給使用者一些英語免費資料,如果使用者(貪小便宜)拿走了,那麼這名課程銷售就會進一步和這名使用者確認是否有興趣購買英語培訓班的課程。

這就是“一帶多”的消費場景。

02

根據歸納法我們獲得了一些簡單的結論。當然,要論證這種辦法的套路如果能更好地確定下來,最好要拿出相關直接的資料進行論證。

我們提示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推斷,這更多的是我們自己本身的訴求或者經驗。我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停留/延續性行為 = 注意力 = 興趣 = 消費 === 更大的類似消費 ===killtime 、buymore、更滿意體驗……

就拿上文的案例來說,如果我停留時間更長,意味著對這一條內容實際是有點興趣的,更意味著,我想要關注它。

如果應用到內容瀏覽,單個內容的瀏覽時間可能也就是3秒左右,甚至更少。你會不會對某個內容不感興趣,停留超過5秒?大機率不會。

透過我們之前的一篇短影片分析的文章中展示的資料,3秒是使用者耐心的臨界點。如果網頁的載入超過3秒,大概有57%的使用者會跳出流失。這是很致命的。我們權且拿3秒作為“沒有耐心”和“感興趣”的分界點吧。如果超過3秒,使用者盯著圖文內容並能判斷出對內容是否感興趣。

因此,boss直聘停留了10秒左右,意味著使用者對這一類內容的興趣是非常大的。停留時間跟內容閱讀時間+一定的思考時間+判斷是否要下一步點選詳情相關的。假如閱讀(根據文字字數)6秒,思考3秒+1秒判斷內容是否感興趣,於是這就是10秒鐘的時間了。(yy……)

boss直聘[有了]社群這種玩法,不代表所有的內容/資訊等平臺可以直接拿過去用,更不是有feed流的場景可以用。

這很好證明,例如:純標題的feed流、內容太重、內容個性化較大等情況,都不是很適合引導到專題等內容組織形態上。

允許引導到他處,意味著內容的可替代,而並非是唯一解決方案。

03

衡量推薦系統的推薦效果,可以有很多維度。比如:從單純的頁面資料的維度(比如PV、UV、轉化率等方面),又或者從內容的效果維度(比如停留時間、人均消費、完播率留存率等)。

平臺衡量內容的指標應該精準且有效。影片平臺對留存率、停留時長等指標更為注重。資訊平臺對內容的點選轉化率等比較側重。

總之,平臺要有相對聚焦精準的指標。而這些指標,是根植於平臺的價值觀下的。

價值觀:是一個平臺真正的內容。組織內容,就是組織價值觀。

回到上文的例子,內容的組織(包括專題、收藏夾、話題、榜單等)策略,為的是提升平臺的核心指標的方式。

boss直聘[有了]的內容組織的設計策略,對於使用者而言,大機率是會提升專題內容的開啟率和對同類內容的消費。

04

迴歸到上文提供的模型,我們接下來對一些內容平臺進行演練設計。

首先我們要找到對應的內容消費場景。我們先給出以上的模型的前提(即要滿足以上模型,要具備以下的條件):

內容有一定的暴露和消費;

內容不宜過長;

輕內容而不是重內容(如果是文章,可能就不行)。

於是,根據這個前提,我們接下來對[有車以後] [ 雪球 ] [ 在行 ]進行分析。

1)[ 有車以後 ]

① 在[ 有車以後] 內容詳情頁中,看使用者瀏覽很長一段時間一個圖片後(比如點選放大+停留時間達到5秒以上),那麼系統就會順勢提供該高畫質圖片(車型)的聚合入口。

使用者點選這個圖片的專題(或者其他內容組織形態),就能獲得進一步的決策或參考。

② 根據文章時長,看完一篇文章(如果超過1分鐘),則在文章底部或者浮窗,提供相關的進一步服務:包括:猜你對價格很感興趣,去評估這輛車;提供這輛車的專題內容;提供這輛車的購買使用者的聚合……

2)[ 雪球 ]

① 在【推薦】頁,停留一段時間,增加相關訊息聚合入口。

② 在停留入口提供更大維度的服務性的功能。由服務型功能延伸商業化收益。

……

3)[ 在行 ]

作為知識技能共享平臺,提供的並非實物商品。當用戶瀏覽行家列表時,如果在某行家卡片上停留時間較長,則提供信任的學員評價內容專題引導。。

……

更多案例,歡迎探討。不過以上的內容組織的設計,是要對業務、核心目標和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思考為前提。橘生淮南還是淮北,環境不同,結果因此而不同。

以上,就是“場景+以1帶多”的內容設計策略的分享。

#專欄作家#

分享一刻,微信公眾號:鋅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擔任國內某top知識付費平臺B端產品經理,負責過億級使用者平臺的產品設計的工作。對系統設計、系統思考等方面較感興趣。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