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AI紀元(中)︱由虛向實,上海如何厚植人工智慧?

編者按:我們身處一個數字的時代。從2018年上海舉辦第一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五屆大會間人們紛紛感嘆,數字時代新概念錯綜交替,新技術的更新衍生,以及新場景的創造湧現。 五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落地上海的人工智慧場景、產業、應用紛繁如絮,敲碎了想象的桎梏。從“AI”到“元宇宙”,我們在嘗試緊追這個時代的同時不妨緩下腳步,從2018年開始,在上海重新認識一番人工智慧。 擊節而歌,未來已來。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系列報道“AI紀元”,在黃埔江畔一窺人工智慧之究竟。

元宇宙展區效果圖。主辦方供圖

黃浦江畔,關於“未來”的定義正在引領世界。

所謂未來,一場世界級的大會,人們可以在世界各地透過“VR”觀看,如同身臨其境;所謂未來,一件工業品的設計,可以透過數字工具包完成互動介面設計、原型設計乃至開發,所謂未來,機器人為患者做手術,更容易地辨別解剖結構,有效濾除醫生手部震顫……

上述未來,亮相於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而且已經應用在相應的領域。2018年的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人們還在為“人工智慧”是什麼而發出疑問,如今“元宇宙”乃至數字藏品的概念已人盡皆知。

5年間,人工智慧在上海發生了哪些變化?定睛觀瞧,厚植二字最為貼切。

科研、產業的碰撞與互動

“大腦+”

2017年,是世界普遍認知的人工智慧元年。

這一年,“AlphaGo”三度進化,圍棋天才柯潔淚灑“人機圍棋大戰”賽場。隨後的一年裡,上海舉全力入局人工智慧,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驚豔亮相。

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說:“與以往從學術界開始不同的是,這一輪人工智慧熱潮是由產業界率先開啟的。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資料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獨特優勢。”

當時,圖靈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羅傑·瑞迪認為,人工智慧作為新型生產力正在登場。透過賦能產業變革,中國企業向世界展示著開啟未來的新方式。

2018年,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認為,“今天人工智慧處於發展初期,將來很可能變成一把萬能鑰匙,能夠釋放過去人類技術和工具的潛能,必將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人工智慧要做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開啟、登場、初期、挑戰……很多來自學界業界的大咖都在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大都集中於一個新概念的異軍突起,一種新技術的呱呱墜地。

未來在哪裡?先入局再說。

據《解放日報》報道,2018年,時任商湯科技總裁的張文,主導了商湯與上海大規模合作專案落地,包括商湯中國總部暨全球研發總部落戶上海專案。

2019年,張文離開商湯創立壁仞,短短3年重新整理了半導體界融資規模和融資速度紀錄,公司原創架構大算力ai通用gpu晶片biren100創全球最高算力,並摘得今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sail大獎。

同樣在2019年,佈局人工智慧機器人賽道3年之久的非夕科技第一代自適應機器人產品“Rizon拂曉”亮相國內外。成為世界上首臺自適應機器人,深度融合了高精度力控、機器視覺和 AI。

自適應機器人遙操作應用。主辦方供圖

2021年,“Rizon拂曉” 建的全自動汽車域控制器產線已於2021年在江蘇建成投產。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非夕的自適應機器人遙操作應用首次在國內亮相。現場的操作者控制主機械Rizon4,從屬機械臂Rizon10即可進行同步的實時操作,並給予操作者以精準的力感知反饋。

5年後,大咖們的畫風變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再談人工智慧時這樣說:“大資料和跨媒體智慧、跨媒體知識表達相結合,將是人工智慧第四次創新方向,這個方向是資料和知識雙輪驅動的人工智慧。”

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長、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則表示,AI 基礎研究方面,要做到人無我有,在制高點的議題上,取得話語權;人有我有,在關鍵技術上,進入世界前列。

業界也給出人工智慧的下一個風口。Unity總裁兼執行長約翰·裡奇蒂諾說:“當我們談到‘元宇宙’的時候,我們談的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

從2018到2022,“大腦”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集中亮相的數字變化,真實反應了這一技術浪潮的崛起。

2018年,50位中外院士、百位國內外龍頭企業CEO、百位青年領軍專家、1000+創新企業參會;到2022年時,大會匯聚國內外人工智慧領軍學者、知名企業家、國際組織代表等重量級嘉賓500餘位,其中圖靈獎得主4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馬爾獎得主各1位,國內外院士80餘位、頂尖高校校長20餘位,百度、華為、高通、Meta等科技龍頭企業負責人探討產業創新趨勢。

最強大腦的頂級思維碰撞,碰出個未來。

人才、技術的聚合與溢位

“空間+”

“溢位”,近些年是個熱詞。

當“溢位”和徐匯西岸疊放在一起時,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就在腦海中出現。

智聯世界,元啟西岸。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今年分會場再次落址西岸,作為已連續四年承辦人工智慧大會的會場,徐匯西岸充分發揮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溢位效應,為企業與企業的交匯、人才與人才的碰撞提供了多種可能。

徐匯西岸,AI Tower。徐彙區供圖

回溯人工智慧在上海的快速發展,徐匯西岸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7年,一紙《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在建中的西岸智塔成為徐彙區促進濱江地區人工智慧產業集聚的地標性載體,兩棟塔樓確立了重點建設國際人工智慧總部基地的目標。

隨著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落地徐匯西岸,“搶灘”就成了人工智慧賽道上的關鍵詞。

如今,位於徐匯濱江雲錦路701號的上海西岸國際人工智慧中心(AI Tower:西岸智塔)成為西岸數智谷核心載體。AI Tower集聚了當下最頂尖的研發機構與應用示範企業。2022年,西岸智塔目前匯聚二十餘人工智慧企業和科研機構,彙集1點陣圖靈獎得主、8位院士、150餘位博士和3000名技術人員。

縱觀世界,各國都試圖在模仿美國矽谷的打造模式,樂此不疲。有人也將徐匯西岸這座AI Tower比喻做“垂直的矽谷”。但其實內行的人們明白,只有人才和產業的有機糅合,矽谷才稱之為矽谷,

這種類似“矽谷”的隱喻其實暗合人工智慧產業在上海的發展,2018年首屆人工智慧大會時,學界、業界專家代表共150餘人參會,參會觀展者不過20餘萬人。

到2022年時,大會匯聚國內外人工智慧領軍學者、知名企業家、國際組織代表等重量級嘉賓500餘位,百度、華為、高通、meta等科技龍頭企業負責人探討產業創新趨勢。

不僅如此,大會還在在北美、歐洲、新加坡、韓國等地設5個海內外分會場,實現多地聯動。截至9月3日下午兩點, 37萬人次線上體驗元宇宙會展,700餘家廣電媒體和流量媒體播出大會盛況,輻射2000多家網路與自媒體,全網線上觀看總人次突破6。38億。

人工智慧在上海由虛向實演進的路上,除了來自大腦的強強聯合,還有空間上的無限延伸。

政策、風口的鼓勵與引領

“支援+”

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治理也要人工智慧。

面對城市治理的複雜難題、產業發展的成本困境、科技創新的一日千里,必須把人民群眾所思、所需、所盼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滿足人民需求。

2018年以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重點圍繞“城市與人的未來”,突出人工智慧產業對城市數字化治理的賦能,凸顯AI進展對百姓生活的改變。

簡而言之,產業要發展至助力城市治理的層面,政府支援力度尤為關鍵。

從上海市級層面看,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自落地上海首年,政策釋出更新就有“原地起飛”的態勢。

人工智慧“上海經驗”初顯成效。上觀新聞圖

2018年,《關於加快推進上海人工智慧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在首屆大會發布,圍繞加快人工智慧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資料資源開放和應用、深化人工智慧產業協同創新、推動產業佈局和集聚、加大政府引導和投融資支援力度等5個方面,提出了22條具體舉措。

隨後幾屆WAIC上,人工智慧“上海方案”、上海人工智慧“十四五”規劃,均在大會期間的戰略諮詢專家會議上審議;上海人工智慧高質量發展“22條”、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實施意見、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行動方案,以及全國首個演算法創新行動計劃、全國首個地方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等政策,件件首發。

區級層面,徐彙區在此次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釋出上海首個區級層面元宇宙支援政策,五年前就已經“搶灘登陸”,率先發力人工智慧產業。

2019年,浦東新區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正式揭牌。三年來,浦東新區在人工智慧技術突破、制度創新、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效。今年,隨著浦東人工智慧十大創新技術、上海(浦東新區)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十大成果的公佈,以及人工智慧產業重點專案簽約落地,浦東新區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邁入了3。0時代。

面向數字經濟新時代,黃浦區則以更寬視野、更強力度、更高效能駛入人工智慧與金融領域深度融合的“快車道”,加速構築“外灘金融集聚帶”金融科技生態圈、人工智慧“南北兩翼”創新生態格局。

在楊浦區,《國家智慧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上海楊浦)實驗方案》公佈。《實驗方案》中對智慧社會治理實驗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在基地第一階段 (2021年—2026年)的場景建設中,分典型場景、場景集、綜合場景三個步驟,從社群、片區、城區三個服務空間層級,由點及面開展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實驗研究。

從總體結果看,人工智慧產業給上海數字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回報,上海也以視野和政策為抓手極大地促進了這一領域的軟、硬體發展。正可謂相互滋養,彼此成就。

想象、現實的創造與落地

“應用+”

想象進入現實,創造如何落地,這是門技術活兒。

曾幾何時,“無人駕駛”這一概念在網路上掀起討論的熱潮,技術、裝置、法律各個層面都有各種聲音出現。

然而,上海嘉定安亭,裝滿雷達探頭的自動駕駛車輛已經在這裡自由穿梭。近十家企業,100多輛智慧汽車,在測試道路上開展示範應用,已兩年有餘。

此外,無人駕駛軌道交通悄然融入上海市民生活,已有5條全自動駕駛線路全部實現無人駕駛。

全自動無人駕駛的上海地鐵10號線。上海市交通委供圖

每天早上,上海地鐵10號線會自主起床,從自動喚醒、綜合自檢、開關門,一氣呵成。等晚上安全送完最後一批乘客,下班。睡覺之前,還不忘上傳當天的執行資料。10號線是上海第一條全自動無人駕駛模式執行的軌交線路,更是帶動了軌道交通的革新。

10號線能夠實現全自動無人駕駛,卡斯柯功不可沒。作為軌道交通行業的領軍型企業及國內領先的高科技企業代表,卡斯柯率先開始了在數字化、智慧化領域的積極佈局。

在交通管理領域,以往使用攝像頭來識別交通事件的模式,並不適用於雨天、夜晚和有霧等特殊情況。一些城市會使用雷達代替攝像頭,雖然在低能見度情況下達到更好的識別效果,但通常無法像照片一樣顯示真實場景蘊含的豐富資訊。

這一細分領域同樣有了人工智慧助力。

閃馬智慧用“相機+雷達”融合的形式實現多模態視覺感知,可以精準解決傳統攝像頭監控交通模式遇到的問題,做到更加可靠的交通管理。

衣食住行四件事,僅“行”一項就有如此豐富的場景照進現實生活,這是人工智慧潛移默化改變人們生活的一種顯性方式。

事實上,以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為契機,上海人工智慧在行業生態、產業規模、創新成果、應用賦能等方面成果斐然,人工智慧從新技術變為新治理方式。

8月26日,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在上海市政府新聞釋出會上表示,近年來工信部積極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發展,推動場景開放和技術應用,本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將釋出多項舉措,為人工智慧先導區建設與智慧產業發展等提供智力支援。

五年間,上海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實現倍增,上海AI人才已從初期的10萬人增至18萬,約佔全國1/3。當一隅作為“高地”成為共識時,其身後的發展力度和速度都是關鍵。

五年間,上海釋出三批共計30個人工智慧重大應用場景,針對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建設方案。便捷就醫、為老服務等11項數字生活標杆場景和百個應用場景體驗手冊及地圖釋出,讓人工智慧不斷走近生活、貼近民生。

人工智慧由虛向實落地,上海在這條賽道上厚植出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