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郭東輝:EDA技術突圍須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中新經緯9月7日電 (王蕾 實習生 彭琪雲)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郭東輝近日在《經緯慧談》節目研討中表示,面對美國晶片技術封鎖,中國須“以我為主”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按照自身發展模式,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體系,透過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國產替代,並以產教融合發展模式促進技術商業化應用和技術迭代。

郭東輝表示,美國出臺《晶片與科學法案》、對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等實施出口管制,對中國技術封鎖的打法日益專業,這些方案背後都有非常高階的人才作研究支援,目的是保持美國在晶片領域的全面領先,並以此獲得更多經濟上的利潤,或將一定程度得償所願。

“大國競爭任何時候都存在,現在明顯是中國發展太快了。就像小孩子拉幫結派一樣,誰都想當老大。大國競爭也跟小孩子打架差不多一樣道理。”郭東輝表示,特別是技術競爭,是大國競爭的重點領域之一,因為最先進技術保證了產業利潤所在。美國要確保其先進性以保證其在相關產業中獲得最高利潤。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要求,接受財政補貼的廠商10年不得在中國新建、擴充套件先進製程工藝。

“10年之後還會有10年,但中國不會因為這10年不進步。”郭東輝認為,中國晶片產業鏈較為完整,關鍵裝置材料被人“卡脖子”,雖然使得發展速度相較以往會慢一些,但中國有巨大市場優勢,也有很多高科技人才,透過不斷努力,進一步縮小和國際最先進水平的趨勢不會改變。

他認為,國際晶片大廠是否會選邊站,則取決於企業自身在中美市場的收益成本分析;中國先進的晶片企業也需要靈活應對,不能硬撐在那裡讓別人打。

“這是企業應對美國產業政策的市場化選擇,無可厚非。”郭東輝表示,但中國政府需要及時接招、拆招,出臺更為高明的應對舉措,幫助中國晶片企業發展,渡過難關。

郭東輝認為,晶片產業鏈很長,在下游市場應用端民用技術中國較為成熟,但前端28奈米以下的超計算等高科技領域中國相對落後。中國在先進性技術方面整體和美國還有差距,因此從國際科研水平、技術水平等方面,中國還應該保持跟蹤態勢。不過,中國巨大市場優勢使得技術在中國市場上生產的邊際成本極低,這成為中國發展晶片行業的最大優勢。

“中國市場適合大批次生產,產品成本比較低。從大批次生產成本來說,全世界都沒辦法跟中國相比。”郭東輝認為,但當前中國相關稅收水平較高,一定程度抵消了中國大市場優勢。因此,需要有專業人員一起參與研究出臺一些針對性的補貼或者減稅政策,精準扶持先進國產晶片企業。

郭東輝介紹,晶片產業通常分為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三個環節,上下游技術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包括先進材料、器件模型、工藝驗證等,都是交叉學科的內容,需要計算機、物理、化學、材料、機械等多學科人才合作開發。同時,技術的實際應用也需要科研界和產業界加深合作與交流,特別是產業界對市場需求判斷敏銳,有助於加速技術推廣。

郭東輝建議,中國要構建技術發展的體系化制度,全面認識國際競爭形勢和中國發展道路,精準研究出哪些技術需要政策扶持和研發補貼。

“雖然須用市場化行為來做,但亦需要戰略科學家的引導。”郭東輝強調。

同時,要加速產教融合,推動科研學術界和產業界合作,讓實驗室技術更符合市場需求,一出來就用應用場景。尤其是EDA等高階領域更需要做好產教合作,透過推動多學科融合溝通和產教融合,扶持國有高新技術在應用端融合和迭代升級。

“僅依靠科研人員在一起討論或研究,是無法形成市場需求導向意見或成果的,一定要和企業及工廠結合,在市場中不斷錘鍊,不斷驗證,才能形成一個好的技術或產品,才可能在全行業進行推廣。”郭東輝表示,學界最怕企業說,“我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誰還考慮那麼多未來的事情。”

他介紹,美國各種高科技企業特別是EDA軟體企業,很多源頭都是從高校出來的,最終能跟企業結合,也就成為了產品。

比較而言,當前中國科研成果主要是學術界發表論文,但企業界需要的技術不適合於論文,這一定程度造成企業和學界結合得不夠緊密,企業認為投錢給學校是“啃硬骨頭”,相較市場的“肥肉”,更顯得不是必選動作。

此外,在科技投入方面,郭東輝建議,要改變考核標準,提升與技術成熟度匹配的資金投入週期,同時防止資金因為短期逐利流向其他領域,並且建立容忍失敗的政策體系和技術投入文化。

“技術創新總有成功、有失敗,扶持高新技術如果以盈利為考核指標,那一定程度是在扼殺高新技術。”郭東輝進一步解釋,很多高新技術需要8~10年,甚至二三十年以上才能出成果。這種情況下,投入三五年就要求回本甚至回報,則是很難的。因此,要遵循技術發展規律,促進產教融合發展來推動技術大規模商業化,不斷透過市場運用促進技術迭代。

郭東輝認為,總體而言,從當前實踐中看,技術創新的資本形成方面短期化、逐利化的傾向較為明顯,這成為技術創新最大痛點所在。同時,當前行業內一般能順利拿到投資的專案,多數為熟於商業運作的人士,但有些技術人才對商業轉化和尋找資金並不太擅長,這一定程度導致真正好的技術在知識擴散方面不太容易被企業家和金融家知曉。

他表示,要想辦法透過機制設定發揮專業技術人才的價值和技術優勢,扶持真正做技術創新的科技人才和企業。

“科學家是非常純粹的,主要是希望把這個東西做好,是價值創造的源泉;金融家是非常務實的,他們發現價值創造,且透過支援價值創造來尋求價值回報,需要追逐利益;企業家是其中比較平衡的角色,根據市場需求來將技術變成產品,實現價值創造。”郭東輝強調,要透過科學機制設計,建立科學家、企業家和金融家相互瞭解、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