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碳中和將創造新增就業三個關鍵詞解讀中國製造業零碳轉型紅利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梁梟

9月13日下午,零碳製造論壇暨《零碳時代的產業再造-“零碳紅利”釋放中國製造新動能》(以下簡稱《報告》)釋出儀式在聯想集團總部舉辦。根據釋出會現場介紹,《報告》為財新智庫推出,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援,聯想集團、施耐德電氣等8家企業案例入選優秀案例。

具體來看,《報告》認為,產業層要保持高質量可持續的競爭力,低碳和零碳轉型是必由之路。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實施碳邊境調節稅的背景下,中國工業製造業需要進行碳中和以保持國際競爭力。同時,碳中和將為中國工業製造業提供廣闊的投資和發展機遇,創造大量新增就業機會,推動經濟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瞭解到,上述《報告》重點強調了中國製造產業零碳轉型的三項“零碳紅利”,分別為:圍繞智慧化和5G發展所帶來的低碳技術紅利;產業碳資產和國內碳市場環境最佳化所帶來的碳市場紅利和中國製造企業與國際碳關稅接軌的國際化紅利;分別對應技術、規劃、標準三個關鍵詞。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亦認為,當下“零碳之路”並非一蹴而就,仍然面臨著關鍵低碳技術水平薄弱、零碳製造相關標準和體系不健全、能源結構亟待最佳化、零碳製造政策支援有待完善、製造業中小企業參與困難等挑戰。

針對上述問題,《報告》也給出了可參考的解決路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就在報告中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減碳戰略,其中“創新型減碳”與致力減少生產的“衰退型減碳”及致力提高碳生產率的“增效型減碳”這兩種防禦型戰略不同,屬於一種進取型戰略,指透過創新技術在相同產出下減少碳排放。“創新型減碳”具有發展潛力大、“綠色溢價”低、附加效用多等多種可持續發展優勢,有機會啟動和引領遠超減碳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數字化轉型。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