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大幹一百天丨成本降10%,產能升20%食用菌在“數字”土壤上更好生長

四川線上記者 唐澤文

9月27日,成都市青白江區的豐科國際(蓉歐)食品加工產業基地,工作人員姚燕仔細核對電腦螢幕上各類食用菌的生長環境資料。

“食用菌生長全過程共有指標101項,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沉澱,這些資料本身都會具備價值。”她說。

這些資料來源自於基地與華為(成都)智慧製造創新中心共同打造的無人化、規模化的智慧工廠平臺。今年3月,公司開啟該平臺建設,目前已實現各生產環節的資料打通,透過全車間物聯網接入,實現大資料智慧化分析和調控。

該基地於去年3月正式投產,年生產食用菌超過35000噸,年產值4。5億元。商品不僅銷售國內,還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始發,銷往美國、泰國、越南等57個國家和地區。

為什麼要做智慧化改造?

“提高產能、提升品質、降低成本。”基地運營方,成都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楠說,基地目前主要生產的食用菌包括白玉菇、蟹味菇、鹿茸菇等多個品種,不同品種的食用菌,對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溫度2到8攝氏度之間,到底哪個精準的度數能讓某種食用菌生長得更好;新風量從2000立方米每小時上升到6000立方米每小時,有沒有這個必要?

“不要小看這些資料,對基地的生產經營至關重要。”他以新風量為例,2000到6000的差距,如並不對菌菇品質產生明顯影響,則可選擇較低檔位。這意味著整個基地的運營成本將得到有效控制。“各個環節加起來,保守估計電費都能減少10%,節約成本的同時還讓基地變得更綠色。”

不僅如此,精準生長資料的管控下所營造出的優質環境,還能讓食用菌的產能獲得明顯提升。“預計今年能上漲20%。”王楠說,這“一升一降”,讓基地在數字化建設上投入的成本,在3年內就能收回。

王楠看來,數字化的手段讓生產基地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面子”即實現系統展示的資料視覺化,如電腦螢幕上所顯示的各車間實時裝置執行狀態、菌種生長環境引數資訊等;而“裡子”則是從原材料到菌種出庫包裝發貨的生產全過程的資料可追溯、生產可控、品質可靠。

此外,在研發環節,利用各種天然原料測定其營養成分,進行精確配方配比,在開發出最適合蘑菇生長培養基配方的同時,實現了培養基的純天然、無新增——當前,透過前期的資料篩選,讓菌菇種植的米糠、玉米芯等均來自農業下腳料;菌菇採收後的廢基料也可作為農業有機肥還原土地。

這一套數字化手段,還讓整個基地的運營管理變得更高效。

“此前,我們的訂單遇到激增或變更頻繁狀況時,往往難以用科學的方式制定生產計劃。訂單狀態和物流資訊也經常無法跟蹤同步。”而智慧工廠平臺建成後,透過數字平臺來管理、監督並最佳化企業的整體生產執行,管理效率也得到提升。

“現在各個生產環節的資料都打通了,部門之間協作更高效,管理層也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更精準地解決問題。”成都豐科生物科技生產廠廠長李德成說。

對基地來說,數字化打造還將是一個持續升級的過程。

“從建設到現在剛剛半年時間,我們所沉澱的資料還不多。隨著資料量的增長,整個生產環節的各個流程也會隨之不斷最佳化升級。甚至我們在種植過程中形成的資料庫,也可以成為可交易的‘商品’。希望今後我們也能在‘資料商品化’的這條路上,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王楠說。

圖片由受訪企業提供

【來源:四川線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