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拿“命”換噱頭的做法徹底玩不轉了,自動駕駛還要多久才會涼涼?

十月,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公司Mobileye上市,但市值230億美元不足預期500億一半……

也是在今年十月,背靠福特大眾的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正式關閉運營,所有人好聚好散……

儘管嘴上似乎還是很硬,但自動駕駛的泡沫已經開始在資本的逃離下開始被戳破,鼓吹自動駕駛效能的釋出會,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次數肉眼可見地下降。

那麼,真正的自動駕駛,究竟是不是個偽命題?

這個美好的“願景”,又會在什麼時候涼涼呢?

玩命搞了這麼多年,難點究竟在哪?

毫不誇張地說,和自動駕駛系統死磕的這幫腦袋,基本都是汽車行業內的頂尖,但即便如此仍然回答不了開篇所提的那個問題,難點分析是重點。

其實,說到底,困擾自動駕駛的關鍵,仍然是“長尾效應”,這是死結。

所謂的長尾問題,是在自動駕駛過程中對場景的覆蓋度始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即便是實車在真實道路上的訓練和標定,大多數的資料的定位都是單調重複且對策略的最佳化沒有絲毫幫助。

與所謂的AI演算法和高精度資料採集,並無直接關係。

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AI算法理論和感測器已經到了不需要發展的階段,前者影響著機器學習決策的速度和方向的正確性,後者則是對場景的基本感知。

近兩年這兩部分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比如鐳射雷達已經成功上車,演算法也日漸成熟,但長尾效應仍然擺在那。

單靠資本,燒不了太久

瞭解問題所在之後,其實對於純靠資本支撐不了智慧駕駛多久這種結論,相當容易理解。

一方面,資本與技術並沒有嚴格對等的關係存在,資本的投入確實會加速技術的成熟,但往往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某種理論上來說還是要靠大多數研究者的深入和一定的機緣巧合的。

當然,在自動駕駛技術真正成熟之前,法規同樣限制著資本泡沫的規格和尺寸。

就比如在當今的國內市場,搭載L2系統不成問題,畢竟這種情況下責任依舊在使用者,但L3以上的自動駕駛功能則開始由廠商多多少少擔責。

雖說資本的盈利和風險並存,但這種程度的風險,顯然還沒達到能承擔的級別。

涼涼很難,但實現也很難

不過,資本的加持和撤離事實上只會增加或減緩自動駕駛的發展速度,說自動駕駛在當下的拐點後涼涼,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事實上,自動駕駛從元年開始到現在前前後後接近四十年的時間裡,已經經歷了三次浪潮,從現在開始向後一段時間內的低谷,只需要理解為資本對自動駕駛落地時間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開始從狂熱進入理性發展階段。

從爆發到穩定,總是要有個過程的。

考慮到自動駕駛仍然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仍然比較難以搞定,所以作為使用者的我們對於高階自動駕駛的落地也不要過多期待,中間的坎坷還是要用時間和資源去一一跨過的。

因此,對於全功能的自動駕駛,肯定會比此前預期的時間要長,但實現的那一天,仍然會到來。

結束語

相對於十年之前,其實現在的汽車市場,進步的空間已經可以稱之為顛覆,這種顛覆相當接近於當年馬車到汽車的換代程度,智慧化成為每一臺汽車的標配,電驅動也開始代替內燃機成為最好的動力源泉。身為一個享受科技成果的人類,唱衰可能性並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發現正確的方向才是正途,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