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後代碼時代:技術紅利真的消失了嗎?

好內容值得不斷傳播

APPSO × 玩物志 創作者聯名計劃

我在學生時接觸過程式碼,雖不精通但明白大概邏輯。

設計雖然是一個過程導向的工作,但結果的呈現大多一目瞭然,你的作品中新奇的部分、深思熟慮的部分、粗魯的部分,往往是能夠第一時間被觀眾所感受到的。

設計師站在作品背後,他的思想和藝術修養固然是決定性因素,但是他的雙手和工具,直接決定了畫面呈現,因此必須作為同等重要的因素,不可不察。

▲圖片來自:川辺 圭

程式碼,就是工具;

但反過來說,工具也可以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因此 code/data as thoughts 不是一種空談,而是一種重要而又深刻的當代觀念。

對此,我有如下三個觀點:

程式碼將自定義工具的製作權下放給了每一個人

程式碼的發展史,是一個由難到易的歷史。

從最早的使用二進位制的打孔卡片:

到組合語言,再到高階語言:

▲從左到右分別是高階語言、組合語言和 16 進位制機器語言

再到用於各種行業的模組化程式設計、簡易化程式設計工具。

例如設計界常用的 touch designer(模組化程式設計軟體):

和 processing(簡易化程式語言):

這些程式語言、工具的發展,其實一直在降低技術的門檻,擴大開發者的群體數量。

也讓更多非程式設計師,擁有了「程式設計的權力」,也就是自己創造工具的權力。

常規的設計軟體如 Ps/AI 等,他們都是預設好的工具整合包,你只能選用、作簡單的調整,但是無法使用裡面沒有的工具。

這也就是程式碼作為「工具權力」的意義,你可以製造出世界上沒有的、只屬於你的工具,然後使用這種工具,製造出見所未見的、讓人吃驚的視覺效果。

▲圖片來自:another design for gdc 21

而每一種新的工具,就是一支嶄新的畫筆,能夠塗繪出新的時代底色。

這種工具權力和描摹、定義時代外觀的能力,是技術的真正價值,是比用程式碼完成多少花裡胡哨的效果、構建多少無意義的淺薄畫面,要重要得多的存在。

程式碼是人、機器、第三者機器溝通的語言,機器關係是設計領域未曾探索的盲點

人和人的溝通是透過自然語言,人和機器溝通採用程式碼語言,這也是程式碼被髮明出來的緣由。也就是說,程式碼的本來作用是操控硬體,以及操作由計算機硬體擴展出來的軟體能力。

我們生活的世界,人類的直接操控只是一個表象,浮於海面。

底下的冰山真相是機器和機器的直接通訊,按照既定規則,不必經過人,而是自動、自發地運轉。

我們的網路、電話通訊系統,我們的燃氣、電力系統,我們的交通訊號系統,我們的工廠、我們的倉儲等等,無一不擁有著大量的機器之間通訊的、自發自動的執行環節。

▲圖片來自:mixer

因此,程式碼並非可有可無的事物,而是現代社會運轉的基礎。

它有點像空氣,無處不在又不能缺少,因此大可不必以神秘、陌生之感對待,學習它和學習一門語言一樣,沒有什麼特殊性,也不用附加多少心理建設。

瞭解到這一點對於我們設計有什麼意義呢,設計以人為目的,機器是為人服務的,要達成「人的目的」,在現代社會,沒有機器的參與是辦不到的。

反思與設計——機器與機器的關係、人與機器的關係,或許也是需要納入未來設計範疇和語境的重要內容。

程式碼是人思維的抽象,它正在替代自然語言,迭代出人類思維的邊界

機器程式碼語言是人類自然語言的延伸,但是它並非自然語言的同等替換或轉譯,而是派生出自己與之不同的邏輯。

首先是絕對的邏輯化、結構化。

非黑即白,非 0 即 1,語言中不允許有含混、多義或者灰色區域。

我們日常自然語言中包含的各種錯誤、口誤,比喻、暗示等都不能存在,否則機器就無法理解,也就無法執行程式碼。

其次是可以自創語法。

人類自然語言的語法都是長期、大量人群共同約定俗成的結果,而程式碼語言可以隨時自定語法,並隨時執行。

第三,演算化、巢狀化。

因為前兩個特點的存在,讓程式碼語言具有容納多層巢狀、方便演算的能力。

這是自然語言不具備的,例如如果日常說話(口頭、文字(書面或者非書面)交流),巢狀超過兩層(前面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很難讀了。

而程式不僅可以多層巢狀,而且巢狀後的語言段,還可以被別的程式所引用,因此天然具備很好的積累和推演的能力。

這一點,其實也是程式演進到了今天,一個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的話題。

▲圖片來自:mixer

比如近年來熱議的人工智慧,就是一套典型的以演算法編織演算法,透過統計、比較、訓練來讓程式自行發展程式的邏輯。

這種透過訓練得到的演算法,是一個黑箱子,我們很多時候已經無力知道程式裡面的細節,而是直接使用它運算出來的結果。

黑箱化,細節掌控力的消失,也就意味著我們對程式的絕對控制力的喪失,或許它會朝向我們所不能預料的方向行進。

當然, 從反面來說,這種“進化的程式”或許也是在替代我們在進行另一種深度的和多維度的思考,將會迭代出人類新的思維邊界。

這個話題是一個開放式、喜憂參半的話題,但我是相對樂觀的,我相信我們人類有智慧去創造一種“規則之上的規則”、一種新的技術倫理,去應對這種未來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

而思維的邊界擴充套件之後,設計的工作必然緊緊尾隨其後,她透過聯結感性和理性,讓新技術更加「人化」,讓新世界的人們得以籍此提升幸福感受、促成自我實現。

anorher designX GDC:對程式碼的羅列和反思

最後,想提一下這篇反思文章的寫文契機,其實來自於 GDC、來自 another design,來自於觀看 another design 為 GDC 21 設計的那一組視覺系統。

▲圖片來自:another design for gdc 21

這套視覺,不同於常規的向心式的設計呈現,從形式上看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展示的是程式設計工具應用在視覺中,所展現出來的直觀豐富性。

這種豐富性,是複雜的,是難解的;除非被統一於一個具有現代性的觀念之下:

Nowadays, programm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re commonly used in graphic design。We are trying to explore and discuss a question through the design process。How will the technology affect graphic design at a time when the technical dividend has began to fail?We choose to use the tools on the open source websites directly to generate all the visual images。

如今,程式設計和其他技術工具被廣泛應用於平面設計中,我們(想透過這個作品)嘗試探索和討論“設計過程”這個話題。當平面設計中的技術紅利消失時,技術將如何影響平面設計呢?我們選擇網際網路上開放的原始碼來直接生成一系列的視覺影象。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 another design 為 GDC 21 所做影片的片頭,既是他們的設計說明,也是他們向大眾提出的一個疑問。

▲影片來自:another design for gdc 21

在影片左下角,他們貼出了每一個視覺形式引用來源的作者和網址,並作為整體設計的一部分:

▲圖片來自:another design for gdc 21

也就是說,這些程式碼並不是來自設計師,而是來自第三方開原始碼作者,設計師只是對程式碼作區域性的修改,並將動態影象擷取下來。這種組織形式,既是一次關於設計中技術能力的集中展示,設計師也透過這種行為來宣告技術紅利的消失:你看,這種工具、這種形式已經不是新的了,設計師們,去玩兒點別的吧。

也就自然的引出了這個設計中的核心命題:當平面設計中的技術紅利消失時,技術將如何影響平面設計呢?

這個問題,似乎一時沒有答案。

其實,在我看來,another design 是最有資格提出這個問題的;或者更加直白地說,another design 是國內較早的大規模地將技術工具應用於平面設計之中的工作室,是享受到了設計中的這種「技術紅利」的。

他們的設計,透過新技術和思辨能力的緊密結合,呈現出來的新的畫面,已經勾勒甚至定義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影象場景。

another design 透過平面設計+新技術,讓藝術、文化和符號,透過一幅幅作品,生長成為網際網路時代場景下的一個個生動的隱喻。

隱喻的是我們快速的、焦灼的生存狀態。

當然,任何形式或者做法,見得多了,都會有不新鮮的一天。

這一天,或許就是今天。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技術呢,設計中的技術紅利真的沒有了嗎?

我的個人觀點是:否定的。

為何呢,其實這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三個觀點,同時也是技術紅利所能延續的三個方面:

工具權力、機器關係和思維邊界。

也就是說,當平面設計中視覺層面的技術紅利逐漸消失時,

思想與觀念層面的技術紅利,

才剛剛浮出水面。

關於 APPSO 創作者聯名計劃

APPSO 創作者聯名計劃是我們正在探索的欄目,我們尋找各個領域最善於思考的創作品牌/創作者和最值得傳播的內容,希望這些內容到達 APPSO 百萬受眾。

創作品牌介紹

設計一顆小星球

每一個觀點,都是關於設計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