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將ubuntu設定為NAS——40.搭建Jellyfin影音伺服器(下)​APT安裝Jellyfin

作者:楊某人

前言

之前曾經挖坑說會介紹本地化手動安裝設定Jellyfin,之前上篇和中篇介紹都是源自docker安裝方式,用的時大神nyanmisaka製作的容器版本,融合了FFMpeg,比較完善的硬體驅動,省去了很多需要手動設定的步驟,基本可以做到開箱即用,我也很推薦使用該版本的docker映象,那為什麼還要自己折騰普通安裝版本呢?主要是想試試這樣子安裝是否能取得更好的使用效果,想簡單做個比較,而且目前官方最新版本是10。8。7,而大神nyanmisaka的docker版本還是10。8。6,雖然更新內容不多,但折騰一下也無所謂。

1、安裝

官方的安裝教程還是很完善的,參見官方教程。目前jellyfin支援Ubuntu Jammy 22。04 、Ubuntu Impish 21。10、Ubuntu Focal 20。04 和Ubuntu Bionic 18。04,請注意需要64位版本,32位可能有問題。我Ubuntu版本是20。04。

1。1、刪除舊倉庫列表

如果之前手動安裝過Jellyfin,需要先刪除舊官方安裝倉庫列表

sudo rm /etc/apt/sources。list。d/jellyfin。list

我沒安裝過,所以提示沒有相關檔案

1。2、安裝依賴及新增jellyfin軟體倉庫

安裝curl 和gnupg

sudo apt install curl gnupg

啟用Universe儲存庫以獲取所有FFMpeg依賴項

sudo add-apt-repository universe

如果上述命令失敗,則需要安裝以下軟體包software-properties-common。

sudo apt-get install software-properties-common

下載GPG簽名金鑰(由Jellyfin團隊簽名)

sudo mkdir /etc/apt/keyrings

刪c除u漢r字l -fsSL https://repo。jellyfin。org/$( awk -F‘=’ ‘/^ID=/{ print $NF }’ /etc/os-release )/jellyfin_team。gpg。key | sudo gpg ——dearmor -o /etc/apt/keyrings/jellyfin。gpg

以上2行命令輸入後沒有提示,應該是沒有問題。

直接在終端命令列在複製以下程式碼,就可以在/etc/apt/sources。list。d/jellyfin。sources新增儲存庫配置

cat <

Types: deb

URIs: https://repo。jellyfin。org/$( awk -F‘=’ ‘/^ID=/{ print $NF }’ /etc/os-release )

Suites: $( awk -F‘=’ ‘/^VERSION_CODENAME=/{ print $NF }’ /etc/os-release )

Components: main

Architectures: $( dpkg ——print-architecture )

Signed-By: /etc/apt/keyrings/jellyfin。gpg

EOF

1。3、APT安裝

接著就可以用APT安裝方式直接安裝了。

先更新APT儲存庫

sudo apt update

可以直接apt安裝 Jellyfin

sudo apt install jellyfin

輸入y確定繼續安裝,由於網路問題,下載速度不一定快。

以下為管理Jellyfin服務的幾個命令

# 檢視Jellyfin服務執行狀態

sudo service jellyfin status

# 重啟Jellyfin服務

sudo systemctl restart jellyfin

# 停止Jellyfin服務

sudo /etc/init。d/jellyfin stop

基本安裝就這樣結束了。

2、docker版和直接安裝版本混用存在問題

如果之前像我這樣docker版本的jellyfin也安裝並且還在執行,可能會共用埠8096,如果你想共存,建議修改docker版的埠對映,不然是無法共存的,需要先暫停移除docker容器(確保對映資料不要刪掉,不然下次資料就沒有了,檔案對映成功的下次重建容器,docker版資料還是儲存的),再重啟APT安裝版。

最後再開啟伺服器IP+埠8096,就看到熟悉的設定介面,需要重新進行設定了,相關設定請參照《將ubuntu設定為NAS——18。搭建Jellyfin影音伺服器(上)》的3、Jellyfin入門使用。如果你在瀏覽器中使用過之前docker版服務,可能現在開啟會連線不上,建議重新連線或清理瀏覽快取或使用瀏覽器無痕模式開啟設定。

3、硬解加速設定

我伺服器是j3455,支援開啟VA-API和Intel QuickSync,我嘗試2種都配置,其他AMD或NVIDIA GPU,請參照官方教程配置。

3。1Ubuntu 上 開啟 VA-API 硬體加速

在 Ubuntu(Debian也一樣)上配置 VA-API 需要 一些額外的配置來確保許可權正確。

先驗證render 裝置現在 位於/dev/dri,並記下可用於寫入的許可權和組

$ ls -l /dev/dri

# 以下為結果

total 0

drwxr-xr-x  2 root root         80 11月 16 21:42 by-path

crw-rw——+ 1 root video  226,   0 11月 16 21:42 card0

crw-rw——+ 1 root render 226, 128 11月 16 21:42 renderD128

檢視jellyfin-ffmpeg 版本,按照之前官方步驟安裝,版本如圖,我這邊顯示是5。1。2,符合4。4。1-2版或更高版本要求。

/usr/lib/jellyfin-ffmpeg/ffmpeg

用以下命令檢查VA-API和Inter iHD驅動版本

/usr/lib/jellyfin-ffmpeg/vainfo

將Jellyfin服務使用者新增到上述組中,以允許Jellyfin的FFMpeg程序訪問裝置,並重新啟動Jellyfin。

sudo usermod -aG render jellyfin

sudo systemctl restart jellyfin

在播放設定的轉碼頁面,輸入/dev/dri/renderD128 作為VA API Device 的 值,其實選擇VAAPI就可以了,設定相關設定就是打勾,最後儲存。

3。2、開啟Intel QuickSync (QSV) 硬體轉碼

跟上面步驟差不多,檢查jellyfin-ffmpeg版本,檢查VA-API和Inter iHD驅動版本,上面都操作過了,命令也是一樣的,這裡尤其要確定intel-media-driver (iHD)版本,我的是22。5。4。

也可以只用以下命令只驗證 iHD 驅動程式是否已正確載入並識別。

sudo /usr/lib/jellyfin-ffmpeg/vainfo | grep iHD

在播放設定介面,設定轉碼

3。3、VA-API和Intel QuickSync (QSV) 硬體轉碼對比

VA-API編碼下用瀏覽器觀看影片,檢視轉碼,影片編碼HEVC Main 10,幀數38fps,用top命令在終端檢視cpu佔用100%。

同樣的影片選擇QSV轉碼,用瀏覽器觀看影片,檢視轉碼,影片編碼HEVC Main 10,幀數159fps,cpu佔用70-80%。

總結

本篇主要介紹在Ubuntu下手動安裝Jellyfin,其實Jellyfin服務端支援多個系統(windows、macOS、各種Linux發行版),都可以使用手動安裝方式進行,比起docker版,其實優勢也不算很明顯,還是docker開箱即用的方式比較簡單,尤其是已經有大神封裝好的版本的情況下。但有時大神版本更新不及時,你想嘗新,也可以自己安裝,相對官方docker,手動安裝整合硬體驅動的方式在原系統下相對簡單(比起在容器內操作)。計劃下篇在介紹一下關於Jellyfin刮削方面的使用經驗,歡迎大家繼續關注點贊。

後記

如果你有什麼建議折騰的內容,歡迎留言。

將ubuntu設定為NAS——1。 Transmission-daemon安裝

將ubuntu設定為NAS——2。 新增硬碟掛載

將ubuntu設定為NAS——3。 私人網盤nextcloud安裝(上)

將ubuntu設定為NAS——3。 私人網盤nextcloud安裝(中)

將ubuntu設定為NAS——5。 docker與docker-compose的安裝

將ubuntu設定為NAS——6。 私人網盤nextcloud安裝(下)(docker下安裝nextcloud)

將ubuntu設定為NAS——7。 私人網盤nextcloud升級

將ubuntu設定為NAS——8。 nextcloud整合onlyoffice線上協同辦公軟體

將ubuntu設定為NAS——9。 遠端命令列及PuTTY、WinScp與手機端Termux使用

將ubuntu設定為NAS——10。 虛擬機器KVM及軟路由LEDE安裝

將ubuntu設定為NAS——11。 docker視覺化管理工具portainer安裝與使用

將ubuntu設定為NAS——12。使用portainer安裝為知筆記及為知筆

將ubuntu設定為NAS——13。搭建新型線上協同表格和資訊管理工具Seatable

將ubuntu設定為NAS——14。嘗試mergerfs合併多個物理硬碟

將ubuntu設定為NAS——15。安裝seafile並整合onlyoffice

將ubuntu設定為NAS——16。qBittorrent server安裝與解除安裝

將ubuntu設定為NAS——17。私人線上圖書館搭建

將ubuntu設定為NAS——18。搭建Jellyfin影音伺服器(上)

將ubuntu設定為NAS——19。搭建 Jellyfin影音伺服器(中)

將ubuntu設定為NAS——20。去中心化同步軟體Syncthing同步檔案

將ubuntu設定為NAS——21。搭建gitea自用程式碼託管git應用(上)

將ubuntu設定為NAS——22。搭建gitea自用程式碼託管git應用(下)

將ubuntu設定為NAS——23。seatable資料備份遷移

將ubuntu設定為NAS——24。直裝Seafile實現直接訪問儲存資料

將ubuntu設定為NAS——25。Ubuntu伺服器與WinPC遠端桌面anydesk連線安裝

將ubuntu設定為NAS——26。新增16T西數HC550硬碟併合並空間

將ubuntu設定為NAS——27。藉助ddns-go用自己的域名訪問自建服務

將ubuntu設定為NAS——28。搭建wiki。js管理個人知識系統

將ubuntu設定為NAS——29。docker compose v2版安裝及docker加速設定

將ubuntu設定為NAS——30。在Ubuntu下嘗試NAS-Tools

將ubuntu設定為NAS——31。搭建私人遠端桌面RustDesk替換Anydesk

將ubuntu設定為NAS——32。搭建私人照片伺服器LibrePhotos

將ubuntu設定為NAS——33。搭建私人照片伺服器篇2:Immich

將ubuntu設定為NAS——34。搭建私人照片伺服器篇3:Piwigo

將ubuntu設定為NAS——35。搭建私人照片伺服器篇4:Lychee荔枝相簿

將ubuntu設定為NAS——36。搭建私人照片伺服器篇5:Damselfly豆娘

將ubuntu設定為NAS——37。搭建私人照片伺服器篇6:MT Photos

將ubuntu設定為NAS——38。搭建私人照片伺服器篇7:PhotoPrism

將ubuntu設定為NAS——39。體驗基於Docker生態的尚不成熟的開源軟體Cas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