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IoT 生態的二次戰役,智慧手機競爭的下半場

初期蓬勃發展之後,OPPO 如何保持勢頭,推動「智慧生活」向深處普及?

作者 | Jesse

編輯 | 靖宇

過去十幾年,手機和 App 一直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主旋律,當代生活的核心。相比之下,智慧家居、可穿戴裝置、IoT……這些概念誕生很早,卻一直在發展中處於「二線」地位,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近幾年,「全家桶」概念迅速興起,各家都在發力自己的配件生態。問題也很快凸顯:不同廠商、平臺互不相容,帶來了體驗的割裂。使用者選擇成本很高。所謂「智慧生活」的普及,進展緩慢。

今年夏天,OPPO 公佈了一份不錯的 IoT 成績單。三年時間裡,OPPO IoT 業務各品類實現了至少 120% 的增長,特別是在手錶、平板、大屏等核心產品,增速驚人。同時,OPPO 還發布了自己的跨端智慧系統,潘塔納爾,規劃了一副更完整、更開放的 IoT 生態藍圖。

頭部手機廠商做 IoT,靠著資源注入,初期蓬勃發展是常態。難的是如何保持前進勢頭。OPPO 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問題:如何為生態發展設立規則,既賣好自己配件產品,同時又吸引夥伴加入,使生態進入「裂變增長期」?

這不是 OPPO 一家要面對的問題,更是全行業的難題。過去十年,各家都被這一問題所困擾。解決好這個問題,「智慧生活」的普及才能突破瓶頸,真正迎來它的大發展時代。

01

IoT 的路徑難題

約 10 年前,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巨頭,開始佈局自己的智慧家居平臺,開啟了 IoT 的時代。

秉持著開放、中立的態度,各家都採取了相對保守的策略,不介入下游裝置製造商,試圖把行業生長的空間留出來。早期的 IoT 技術也並不複雜。它的核心就是利用低功耗通訊協議,將電器控制的開關,轉化為手機介面上的按鈕。

當時行業普遍觀點認為,IoT 平臺的發展,會像手機應用商店崛起一樣。只要制定好標準,裝置製造商就會像應用開發者一樣,主動接入 IoT 平臺,然後靠使用者口口相傳,實現裂變傳播。

但事實並非如此。平臺搭建好後,三家都投入資源,推動了一些早期試驗性的合作。但後續無論是裝置製造商,還是消費者,都並不買賬。

原因不難理解。使用者買一個燈,核心需求是照明,而不是手機控制。傳統產品有傳統的路徑,使用者養成的使用習慣很難被扭轉,「用手機開燈」並不是一個硬需求。

用手機 App 開燈並不是一個「硬需求」|Unsplash

不久,谷歌和亞馬遜都開始嘗試轉型。2014 年,谷歌斥資 32 億美元,收購了智慧家居裝置製造商 nest;亞馬遜則是自己設計、製造了智慧音箱 Echo,又在 2018 年收購了智慧家居品牌 Ring。

透過自研、收購,兩家巨頭都開始介入智慧家居的下游,透過更緊密的合作開發、銷售,塑造體驗,推動 IoT 的普及程序。

效果確實立竿見影,行業完成了「冷啟動」。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莫過於 Amazon Echo。自 2014 年誕生之後,Echo 定義了「智慧音箱」這個全新的產品品類,開闢了「語音控制」的新時代。當時甚至有人預言,「語音」會取代觸屏,成為未來智慧裝置互動的新主流。

亞馬遜 Echo 智慧音箱|Unsplash

但這一嘗試同樣遇到了阻力。平臺介入下游裝置商,或許能帶來一時的繁榮,但也會造成平臺封閉、割裂。裝置商的顧慮變得更深,在考慮如何「站隊」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謹慎。消費者的選擇、使用成本也因此提高,「智慧音箱」的成功,並沒有帶動智慧家居的全面普及,反而是在經歷了高潮之後,逐漸下行。

家用電器的選購,智慧化系統的搭建,比買一臺手機要複雜、麻煩得多。使用者觀念改變的週期也更長。無論是保持克制、開放;還是主動下場、推動,各有各的限制。

科技公司,裝置製造商,使用者,三者的訴求長期脫節,這成了 IoT 行業發展中,最大的路徑難題。

02

IoT 發展新框架

作為一種多裝置互聯絡統,IoT 行業想要突破過去的瓶頸,亟需一次「框架重構」。

傳統的 IoT 系統,可以理解為只有「平臺」和「終端」兩層。「平臺」是封閉的,你新增到蘋果 HomeKit 的裝置,就只能用 iPhone 來控制。更多「平臺」則是以 App 的形式存在,很多甚至是裝置商自己的 App。這意味著你買了不同品牌的電器,就要裝多個 App 去控制,不僅不智慧,甚至是「負最佳化」。

這個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廠商意識到,成為了行業共識。2021 年,由多家科技巨頭牽頭組織的「連線標準聯盟」,聯合釋出了一套全新的智慧家居互聯標準,Matter。

Matter 的釋出,意味著裝置製造商只需要接入 Matter 這一種協議標準,就能相容市面上大部分主流智慧家居平臺,與絕大多數手機互聯。除了蘋果、谷歌、亞馬遜,大部分中國手機廠商,也都加入了這一聯盟。

未來的 IoT 系統,將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協議層」之上。對相容 Matter 的裝置來說,「接入」將不再是難題。在此基礎上,各家的競爭會基於「平臺層」展開,平臺的體驗,決定了廠商的競爭力。

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 OPPO 為什麼要在今年,釋出它的跨端系統「潘塔納爾」,加強 IoT 戰略的佈局。因為「跨端體驗」正在成為未來的關鍵。

傳統的智慧家居平臺,本質是一個「開關的集合」,限定於手機。你開啟 App,所有的開關全部排列在一個螢幕裡,這樣的模式,並不適合所有的 IoT 控制場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睡前躺在床上,用手機關掉房裡的燈,是最方便的。但如果你是坐在客廳,在電視上打開了一部電影,想要調暗客廳的燈,關上電動窗簾,這時再去找手機,顯然就不如用電視控制,甚至自動觸發,來得方便。

今天,智慧裝置已經變得更加多樣。手錶、平板、大屏、耳機……都可以作為智慧家居的控制介面。只有讓使用者從最短路徑切入,才能最大程度提升 IoT 系統的體驗。

這正是「潘塔納爾」想實現的第一個目標:將 IoT 的入口,拓展到全終端,覆蓋全場景。透過「潘塔納爾」,OPPO 的產品矩陣可以實現全面的互聯互通,互相操控: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可以用手機暫停電視的播放;手機導航的時候抬起手腕,就可以看到手錶上的導航指示;家裡來客人,可以直接用電視遙控器語音控制開啟門鎖。

這樣的互通體驗,讓 IoT 入口真正做到了「無處不在」。而 IoT 的控制介面,也不再只是手機上一個「開關的集合」,而是可以從任何裝置、任何場景,以任何互動方式觸達。

從底層「協議」,到各家的「平臺」,再到智慧裝置作為「互動介面」,最後到「終端」。Matter 釋出後,IoT 行業有了新發展框架,在這套新框架下,廠商們將迎來一次新的起跑,也標誌著「第二次戰役」的打響。

03

「真智慧」的未來

就 IoT 業務來說,OPPO 是一個起步較晚的「後來者」。這意味著 OPPO 錯過了早期的一部分紅利,但也讓 OPPO 吸取也更多先行者經驗,為技術積累提供了更多空間。

過去 3 年,從核心產品銷售成績上不難發現,OPPO 已經快速追趕上行業的「大部隊」。從智慧平板產品 135% 的高速增長,全球無線耳機銷量破千萬,到智慧電視取得超過 290% 的增長,智慧手錶銷售也呈現出指數增長趨勢,OPPO 起勢很快。問題在於,接下來,要往哪走?

OPPO 給出的答案是:基於場景,精準突破。

過去的 IoT 平臺建設,往往是基於技術展開,相對比較寬泛、鬆散。對廠商來說,這意味著平臺可以囊括更多可能性,相容更多裝置。但對使用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很難弄清楚「IoT 到底有什麼用,要怎麼用」。

想讓 IoT 產品滲透進更深的市場,就要對場景做更精準的劃分。在 OPPO 的規劃藍圖裡,他們定義了生產、學習、健康、文娛,四個智慧場景產品體系,將產品代入,便於對接使用者需求,也更容易在軟體層面最佳化體驗。

過程中,OPPO 還針對產品做了「分級」。對於智慧化需求較低的「周邊產品」,比如遊戲手柄、麥克風等,OPPO 就保持開放、剋制,不過多參與其中,給裝置商多留空間;對於那些智慧化體驗較複雜的「生態產品」,如電腦、顯示器,則嘗試更主動的策略,與廠商密切合作、賦能,提供更多系統底層功能,最終轉化為使用者體驗的增量。

透過層級劃分,OPPO 既保證了 IoT 業務有足夠的發展動力,也標註了明確的商業邊界。這也是為什麼,今年 OPPO 高調公佈 IoT 配件銷售成績,同時釋出潘塔納爾,兩件事並不矛盾。對配件製造商來說,OPPO 的核心智慧產品是「入口」而非「終端」,只有入口豐富了,終端體驗才能得到更好提升。

而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全場景智慧化」的願景。

從「遠端控制」,到「自動化」,IoT 系統的終極形態,應該是「智慧化」,即能夠分析、學習、預測使用者的需要,基於環境場景,實現主動觸達。

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需要在感知、預測演算法上積累技術,另一方面也非常依賴 IoT 裝置的廣泛普及。透過潘塔納爾,OPPO 已經在推動一系列的「智慧化」功能:比如使用者在電視上健身,手錶就可以自動開始監控、記錄健康資料;透過手機等核心裝置,這套系統還能預測使用者需求,進行主動的資訊、動作推送。

對使用者來說,這才是 IoT 系統的完全體形態,超越「用手機開燈」的基礎功能,將智慧生活真正變為現實。現在,藍圖已經畫好,它或許就在未來不遠處。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極客一問

IoT 平臺該如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