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資料分析師,如何搭建績效分析模型?

在現實中,很多同學的績效分析做得並不順利。有的就是每天統計個KPI高了低了,有的乾脆被人拿來當槍使,做得好了唱讚歌,做得不好找理由,完全沒有發揮上作用。下面這篇文章作者為我們講解了績效應該怎麼做才好,一起來看看吧。

績效分析是資料分析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見成效的部分。績效是業務部門行動的指揮棒,是企業裡領導們最關心的事。資料分析想引起領導重視、驅動業務發展,透過績效分析來輔助領導決策是最快捷的方法了。

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同學的績效分析做得並不順利。有的就是每天統計個KPI高了低了,有的乾脆被人拿來當槍使,做得好了唱讚歌,做得不好找理由,完全沒有發揮上作用。那麼績效分析到底怎麼做才好?今天系統講解一下。

一、績效分析常見錯誤績效分析常見的有三大流派

1. 拆解下發流

多見於銷售部門。

部門領導扔一個指標下來,比如“完成一個億的小目標”

HR做一個紅底黃字的大橫幅“全員加速1個億,不要性命要業績!”掛在辦公室牆上

資料分析師把這一個億拆到每個人身上

全員營銷!ALL in!幹就完了奧力給!

這一流派好用嗎?顯然不好用!這一派在職場中使用最廣泛,也最被廣為詬病(如下圖)。

2. 綜合評估流

多見於運營部門。

開局祭出“績效要綜合、全面、科學評估”的大旗。

評估指標搞一堆:DAU、轉化率、客單價、滿意度,能弄得全弄上。

考評方法搞一堆:ABtest,自然增長率,非活動增長率,能上全上。

然後開算!最後哪種演算法算出來效益最大,用哪個,謝謝

這一流派好用嗎?在業績好的時候好用,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了,但是業績差的話,任你口吐蓮花,主指標做不好就是差!最後滾犢子吧……

3. 你再看看流

多見於產品部門。

“上個ABtest看看”是他們的口頭禪

“上個ABtest”看看啥……從來只有大口號,諸如“提升體驗”“最佳化效率”

至於口號咋量化,期望從多少改進到多少,事前沒有目標

總之,“你上個ABtest看看”,各種指標都拿來算一遍

最後,哪個指標改善得多,就報哪個上去,Oyeah!

這一流派是資料分析師最怕的,因為分析過程相當搞人!並且分析結果好壞並無定數,完全看老闆心情(如下圖)。

客觀上講,一個公司能做到以上三點中任意一點,已經算不錯了。

其他更差的,比如:

連量化的績效都沒有

績效目標值隨意更改

就知道打雞血,搞花式處罰的

不再一一舉例。

那麼,到底如何改善以上問題呢?

二、績效分析模型搭建思路

從本質上看, 績效是驅動業務最有力的鞭子。也正為是鞭子,所以得謹慎使用。

太過硬性,就會逼得一線造反,只看結果不計代價

太過鬆軟,就會鼓勵一線造假,渾水摸魚粉飾太平

光抽鞭子,不給方法,既不能挽回業績,又引得民怨沸騰

這種需要左右平衡的特性,要求在設定績效目標的時候,就得充分考慮可行性與合理性,從而避免“用盡科學方法,證明拍腦袋決策”的窘境。

基於此,需要:

聚焦少數核心指標

區分進取型指標和保障型指標

目標與方法結合

監控結果與監控執行同步

這樣,才能準確制定出績效目標。

具體操作,分四步開展。

1. 推導主績效指標

推導主績效指標遵循三大原則:

主績效指標,一定是從整體戰略裡推匯出來,這是保障核心目標能落地的關鍵。

主績效指標,一般選擇越多越好的指標(而非不低於XX就行),這樣才能有驅動力。

主績效指標,數量要精簡,大目標太多,必然導致力量分散。

因為很多企業的整體戰略,其實是一句語文描述,諸如“爭取新一輪融資”“衝擊行業第一”之類,因此推導過程,其實是把語文描述轉化為數學描述的過程(如下圖)。

2. 補充副績效指標

有了主指標以後,需要各個部門承接子指標。由於部門工作特點,不可能所有部門都承接同一個指標,因此首先在戰略落地上,存在部門間分工差異,因此先根據各部門在戰略中定位,進行分工和指標劃分,能有效減少後期扯皮(如下圖)。

各個部門在承接任務的時候,可以根據本部門工作性質,增加副指標。增加副指標,一般是:不少於XXX一類的保障型指標。增加副指標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執行部門瞎搞,幹一些只要數量不要質量的事(如下圖)。

3. 根據目標VS現狀差距,制定落地策略

各部門有了主指標+子指標,就能根據目標與現狀的差距,制定部門級整體策略。整體策略主要為解決:只抽鞭子,不給方法的問題。雖然給不到具體解決方案,但是在制定目標的時候,需要給到解決方案最需要的三樣東西:資金、人力、技術。

作為下屬,怕的從來不是上級給任務,下屬怕的是上級光給任務,而沒有任何配套的支援

。所以在一開始,需要對各部門執行能力,有充分的評估。並且需要用標杆分析法,對各部門執行能力進行分層分析,區分出高質量/低質量業務線的能力上限與下限(如下圖)。

有了這些支援以後,再進一步區分:是透過擴大資金投入,還是改善技術,還是增加人力搞人海戰術來實現目標。這樣做不僅讓指定的績效目標更可行,而且能為後續跟蹤績效提供重要線索:關鍵資源是否到位。

如果關鍵的資源都沒到位,那一味苛求一線提升執行力就是空談。

如果關鍵的資源到位,但是依然無法達成目標,再看是執行力問題還是策略問題。

4. 監控執行進度 &績效達成

有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在執行的時候就能按圖索驥,監督執行效果了。由於前期已經做了充分的工作,因此後期監控起來非常輕鬆。分析績效達成情況也很省心省力(如下圖)。

三、績效分析背後的深層問題

有同學會好奇,既然有理想的方法,為啥很多企業還是搞得一塌糊塗?

因為以下四步,每一步考察的能力不同:

考察的是管理層的能力。管理層得有資料思維+資料化管理能力。如果依然停留在過去“畫大餅”“喊口號”“打雞血”的水平上,是做不到的。

考察的是管理層的節操。管理層得擁於承擔責任,而不是試圖渾水摸魚,推過攬功。

考察的是執行部門的能力。要對自己的現狀、可採取的方法,業內做法有充分的分析積累,才能評估出來:到底需要多少資源,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成功。

考察的事公司工作氛圍。如果氛圍好,大家主動解決問題,就容易分析清楚,如果喜歡吵架嘛……

因為績效涉及利益分配,所以人為干擾因素是很多的,出問題也正常。同學們自己結合企業情況,努力做好一點就行。能接觸到高層資訊的同學可能數量有限,但大部分同學,至少能把其中第三步好,即:基於自己的部門,評估清楚標杆是什麼,ROI在什麼水平。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諮詢顧問,在網際網路,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資料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