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漢景帝為何不殺晁錯,反而是讓他的兒子繼位,而是選擇了自己的兒子

最初漢景帝並沒有打算殺晁錯,真正想除掉晁錯的人是袁盎。袁盎原來是朝廷派駐吳國的相國,他沒少收了吳王的好處,所以不贊同削藩。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袁盎當然要替吳國說話。結果,晁錯要說吳國必反,削的越早越好,袁盎則一直說吳國不反,沒有削的必要,於是二人便站到了對立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晁錯劇照)

後來晁錯升為御史大夫,有了查舉百官的權力,於是調查袁盎。結果證實,袁盎果然受賄。於是漢景帝將袁盎貶斥為民。而七國之亂的爆發,正好驗證了晁錯當初的判斷,所以他越想越生氣,那能就這麼便宜了唱對臺戲的袁盎。於是出於報復,晁錯便奏請漢景帝,啟動對袁盎的追責,好將他置於死地。

袁盎得知訊息後,急忙去向竇嬰求助,希望得到面見景帝的機會,當面澄清吳王起兵的緣由。而竇嬰在削藩問題上也同晁錯持相反立場,所以很樂意給袁盎幫忙。袁盎見到景帝之後便說,吳國起兵完全是被逼無奈,如果陛下能殺掉賊臣晁錯,然後派使者去安撫吳王,恢復其封地,赦免參與叛亂諸國,七國之亂很快平息。

(漢景帝劇照)

景帝猶豫片刻,半信半疑地問袁盎:“真的可以嗎?”袁盎斬釘截鐵地說:“可以,此計甚妙,足矣定乾坤!”事後,漢景帝便授意丞相陶青等人彈劾晁錯罪行。結果晁錯及妻兒老小全部被斬於東市。與此同時,漢景帝派袁盎出使吳國。結果袁盎碰了一鼻子灰不說,還差點丟了性命,幸運機智逃脫,總算回到京城。

招撫失敗,漢景帝開始調兵遣將,分別派周亞夫、竇嬰、酈寄率兵平叛。事實證明,晁錯被殺,顯然漢景帝是被袁盎忽悠了。那麼漢景真得相信晁錯的一條命就能換來七國退兵?當然不可能。

其實漢景帝比誰都明白,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地方諸侯同朝廷的矛盾,是劉邦當年種下的花,如今結出的果,並不會因為晁錯的存在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晁錯的消失而消失。而七國之亂爆發時,漢景帝已經35歲了,他不可能連這點悟性也沒有。再說,即便七國起兵的口號是“誅殺晁錯”,但他們也沒有承諾殺了晁錯就退兵。所以,用晁錯換和平不過是漢景帝的一廂情願罷了,或者他的用意原本就不在於此,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七國之亂起因

七國之亂這把火完全是晁錯點起來的。晁錯喜歡給皇帝上疏,愛出風頭,在漢文帝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特別是在賈誼去世之後,他開始一枝獨秀,愈發亮眼。

賈誼是以給皇帝上策論而聞名遐邇,晁錯不甘示弱,主動給漢文帝寫疏信。漢文帝看過之後,覺得有道理,於是便給晁錯回覆。晁錯嚐到了甜頭,奮筆疾書,疏信如雪片一樣送達文帝的案頭。

總結晁錯洋洋灑灑的內容,有兩條中心思想,一是邊務,即同匈奴及南越諸國的關係;二是內治,也就是地方諸侯王威脅朝廷的隱患。

當時,晁錯就主張漢文帝“削藩”,尤其針對吳、楚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但是漢文帝並沒有採納,只是在同周邊國家關係處理問題上借鑑了晁錯的部分觀點。

而當時做為皇太子的景帝對晁錯非常賞識,還親切地稱其為“智囊”。漢文帝也覺得晁錯有“兩把刷子”,於是就讓他做了太子太傅,也就是皇太子劉啟的專職老師。

劉啟繼位後,把晁錯升為內史。晁錯優越感爆棚,退朝後也不走了,而是單獨和景帝談論政務。漢景帝多采納晁錯的意見,對他的寵幸也是非其他大臣能及。

其實晁錯除了建議漢景修改一些律令外,其餘的內容還是削藩,尤其是鍥而不捨地削弱吳國。

為什麼要對吳國死纏爛打呢?因為吳國是劉邦在漢初封的齊、楚、吳三個最大的諸侯國之一。漢文帝時期已將齊國一分為六,所以吳國便成了最大的諸侯國。而且吳國還有鑄幣煮鹽的便利,因此最為富強。

吳國有多富呢?凡吳國百姓需要向朝廷服徭役及交納賦稅,吳王統統用錢代為搞定。所以從另一方面講,吳王是用錢收買人心,以至於吳國百姓心裡根本沒有“朝廷”這個概念,這也是漢景帝所忌憚的地方。

最初劉濞確有反心。漢文帝時期,劉濞之子被太子劉啟用棋盤砸死。所以劉濞一氣之下裝起病來,從此不入京朝見皇帝。漢文帝出於迴應,將歷來入京吳使扣押。劉濞出於恐懼,於是便產生造反的念頭。

後來,吳使勸說文帝要寬容劉濞,否則如“察看深水之中的魚是不詳之舉”。文帝釋然,於是歸放所有吳使,賜劉濞案几、手杖,並允許其以後不必到京朝見。如此一來,劉濞也漸漸打消了反叛的念頭。況且,劉濞年逾立旬,馬上都入土的人了,還有什麼可折騰的。

劉濞劇照

但是景帝繼位後,朝廷的一連舉動,讓劉濞的神經又緊張起來了。因為在晁錯的力諫之下,漢景帝“秋後算賬”,將楚王劉戊、趙王劉逐一郡之地收歸朝廷,而膠西王劉卬也被割走了六個縣。下一步正式對吳國動手。所以劉濞趁機煽動起這些諸侯王對朝廷的不滿情緒,呼朋引伴,磨刀霍霍。

因此,當朝廷將削去吳國會稽、豫彰二郡文書送達吳國時,劉濞一把撕個稀碎,將朝廷派駐官員全部訴殺,然後發兵廣陵,西渡淮河與楚王合兵,圍攻梁國。其他諸如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國紛紛響應。當然,他們的總口號就是“清君側”,誅殺搬弄是非、離間宗室的晁錯。

那麼,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呢?原因有兩點

一、晁錯點火不滅火,還把景帝當作滅火器。

縱上所述,其實七國之亂的發生同晁錯有很大關係。但是當漢景帝同晁錯商量應對措施時,晁錯的建議卻是一面讓漢景帝領兵親征,他卻留守長安;一面將吳國還沒佔領的僮縣、徐縣拱手相贈,以求吳國退兵。顯然這就是一個餿主意。

首先,吳楚聯軍來勢洶洶,就連梁王劉武都被打的蜷縮在睢陽城不敢露面,漢景帝親征不就成了自投羅網。即便是帶兵出征,晁錯應該當仁不讓,怎麼可能將危險推給漢景帝呢!所以漢景帝表面不說,內心肯定不悅。

其次,獻出僮、徐二縣就意味著向吳國低頭示弱,而且等於晁錯承認了削藩的失策。最重要的是,此舉更助長了叛軍的囂張氣焰,所以漢景帝更加不悅。

總之,晁錯之前侃侃而談,胸有成竹,事後又昏招疊出,還拿漢景帝當滅火器使,因此必然引起漢景帝對他的厭惡。

二、漢景帝需要收買人心

其實漢景帝比晁錯還想削藩,但是他不背“容不下宗室骨肉”這個鍋。所以當七國叛軍都將矛頭指向晁錯的時候,漢景帝順勢拿晁錯來洩憤。

景帝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承認晁錯是始作俑者,殺了他證明自己是受了矇蔽;二是可以搶佔道義的高點。因為七國聯軍口口聲聲說是因晁錯起兵,如今晁錯被殺還不退兵便暴露了他們的虛偽本質。

如此一來,漢景帝自然就搶佔了道德的制高點,反將叛軍推向不義。而民心所向,才是平定叛軍的最大推動力。而漢景帝之所以將晁錯全家斬於鬧市,就是在作秀,為的是引起轟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