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劉邦能夠成功建立西漢王朝,除了韓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天子,從一介平民,到建立西漢帝國,劉邦只有了七年時間,開創了歷朝歷代透過戰爭建立新王朝的時間最短紀錄,並且在當時,劉邦能夠擊敗千年一出的戰神項羽,實屬罕見,我們常常在想,劉邦為什麼這麼厲害?

劉邦能夠成功建立一個全新的西漢王朝,其中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能夠聚攏並收取天下最傑出的人才,比如韓信,這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千年一出的兵仙,用兵能力出神入化,軍事戰績攻無不克,韓信卻跟了劉邦,再比如張良,這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傑出謀略家,劉邦能夠統一天下,張良的謀略起到至關重要的原因,張良卻跟從了劉邦,再比如蕭何,蕭何是中國歷史傑出的良相,但是在隨劉邦起兵前,蕭何也不過只是沛縣中的一個小官吏,最為重要的是,蕭何也選擇了劉邦。

劉邦

除了韓信、張良、蕭何之外,跟隨劉邦還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比如酈食其、陳平、曹參、周勃、樊噲、張耳、夏侯嬰、傅寬、靳歙、王凌、柴武、周昌、雍齒、灌嬰、夏侯嬰、張蒼等等,可以說是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要外交有外交家,要謀略有謀略家,這些人全都聚集在劉邦的帳下,才讓劉邦成就了大業。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才都願意追隨劉邦?或者可以反過來說,為什麼劉邦可以輕鬆駕馭像張良、韓信、蕭何這樣的傑出人才以及其他所有的形形色色的人才?

其實人才願意追隨劉邦,與劉邦駕馭人才是相輔相成的,首先得讓人才願意跟隨你,然後才有劉邦駕馭人才的技能,現在舉例說明為什麼人才願意追隨劉邦?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第一個例子:韓信

韓信為什麼願意追隨劉邦啊?因為劉邦給了韓信一個能獨自發揮才能的平臺,把韓信這樣一個沒有工作經驗、沒有名聲、沒有出身的人才一下子從低階軍官提拔為劉邦手下的三軍總司令,這個決定恐怕不是每個當首領的人能做到的事,韓信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而劉邦給予韓信絕對的重用,所以韓信願意跟隨劉邦。

人才是有很多種的,像韓信這樣為了出將入相、封侯晉王而跟隨劉邦的人來說,韓信想做的,就是需要一個平臺,然後實現自己的理想,這非常不容易,沒有每一位首領都能像劉邦一樣給予手下人才絕對的支援,不僅一步到位封給最高軍事官職,而且給他一支軍隊,讓韓信可以自由發揮,而且劉邦從不干涉韓信的軍事行動,用現在的話說,這叫給平臺、放權。

要知道如果劉邦用錯了人,可不像現在企業換一個人就行,用錯了人是會導致劉邦事業受阻的,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劉邦奪取天下,但劉邦就是敢用,既然劉邦敢用,那麼像韓信這樣為了發揮自己才能而奮鬥的人才就會不斷地跟隨而來,這是劉邦吸引人才的一個手段。

韓信

第二個例子:張良

張良為什麼願意追隨劉邦?原本張良不是投靠劉邦的,而是想去投靠一個叫景駒的楚國貴族,這個人後來被立為楚王,但是項梁所消滅,張良在去投景駒的路上遇到劉邦,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再見已經是分不開了,最為重要的是張良給劉邦聽生澀、難懂的太公兵法,別人全聽不懂,只有劉邦能聽懂,這叫什麼?這就叫知己。

所以張良投靠了劉邦,這僅僅是個開始,張良給劉邦出的主意,劉邦基本上全盤接受,不僅全盤接受,而且還執行優秀,比如酈食其給劉邦出了個分封天下的壞主意,張良回來聽說後,馬上告訴劉邦這個主意不可取,並且把道理分析了一遍,劉邦馬上就反應過來,把自己所犯的錯誤全部糾正,一個身為首領的人,從來不隱藏自己的錯誤,不像後來的曹操,即使做錯了,也要咬著牙硬扛。

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不僅僅只是聽從,而且還能引申到更深入的層次,比如張良聽項伯說項羽第二天就要進攻劉邦,馬上讓劉邦與項伯交談,劉邦主動提出與項伯結成兒女親家,這個張良都沒有想到,而劉邦想到了,這就是在張良的建議上更進一步。

張良

想想看,首領願意聽從人才的意見,願意按照人才所提出的謀略辦事,這是每個人才都願意看到的事,想想自己的意見能讓領導重視,能夠服務於統一天下的事業,這是一種成就感,也是一種自豪感,一個願意聽從下屬意見的首領,是每個人才都願意跟隨的原因,這也是劉邦吸引人才的一個手段。

第三個例子:陳平

陳平為什麼要跟隨劉邦?因為他覺得跟隨項羽沒有出路,於是就離開項羽投靠劉邦,陳平跟隨劉邦肯定是聽說了劉邦的種種事蹟,比如願意聽從下屬意見,願意給下屬發揮的平臺,同時又在鴻門宴上見過劉邦,所以陳平來了,陳平投靠劉邦後,兩人一見如故,劉邦任命陳平為將校,負責監護三軍將校,這個官職權力很大,而且劉邦還是頂著自己軍中很多將校的反對而任命的,因為他們說陳平貪財,劉邦只與陳平交談過一次,就打消猜忌陳平的念頭,轉而信任陳平。

楚漢戰爭膠著之時,陳平向劉邦獻離間計,設法離間項羽與范增之間的關係,劉邦一出手就給陳平四萬斤,而且不問陳平這些錢用到哪裡,只要求能達到目的就行,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心態,劉邦就能做到,所以像陳平這樣的人才就源源不斷地投靠劉邦,這也是劉邦吸引人才的一大手段。

陳平

第四個例子:婁敬

婁敬是個小人物,與上面三人不同的是,婁敬在劉邦軍中的地位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婁敬只是個普通計程車卒,差不多就是最底層的人物了,就是這樣一個人,給劉邦提了二個非常有用的建議,一是遷都,劉邦在詢問張良後力排眾議同意了,第二個是白登之圍前,婁敬發現匈奴的異常,認為劉邦不應該出擊,但劉邦不聽,還把婁敬關在監獄裡,說回來再處置,結果就是劉邦被圍在了白登山七天七夜,劉邦回來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婁敬道歉,第二件事就是放了婁敬,當時劉邦已經是皇帝了,想想一個皇帝都能做到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改正,哪怕身份最低微的人提的意見,只要是正確的,劉邦也全盤接收。

一個會承認自己錯誤並改正的首領,是一個讓人願意跟隨的首領,劉邦就是這樣的人,這樣就營造出一種說真話,說正確的事的風格,這樣的風格是每一個願意發揮特長的人才來跟隨劉邦的原因,劉邦就是這樣吸引人才加入的。

劉邦與項羽

以上是劉邦吸引人才的手段,那麼劉邦是如何駕馭人才的呢?

很簡單,給人才發揮的空間,不關注過程,也不關注人才的品德,只重視人才最終達成的結果,並且時不時打壓可能會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才,比如像韓信這樣有兵權,又有超級軍事能力的人才,劉邦在韓信的軍中安排了自己的心腹,防止韓信獨立,又在戰爭結束後,剝奪了韓信的兵權。

對於蕭何這樣鎮守後方的棟樑之臣,劉邦時不時敲打一下,時不時猜忌一下,讓蕭何有危機感,被迫使蕭何把自己的族人全部送到前線,加入劉邦的隊伍,劉邦就這樣控制了武將和文臣,至於張良這樣的謀臣,劉邦無需任何手段,因為劉邦與張良是知己,知道彼此心中所想,很多事情一個眼神就明白了。劉邦駕馭人才的手段是因人而異的,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