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為什麼晚清政府的大臣們都不願意提起李鴻章呢?

提起晚清政府,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慈禧,確實慈禧的統治時期對中國有很大影響。說起慈禧就不得不提到她身邊的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李鴻章。

後世都覺得李鴻章是一個無能之輩,但其實李鴻章非常有才能,晚清社會的慈禧心狠手辣,令人懼怕,但李鴻章卻毫不畏懼強權,對慈禧並不那麼唯唯諾諾。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是洋務運動領導人之一,後世都稱他為“李中堂”,慈禧稱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死後被追贈太傅,他的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李鴻章是好人還是壞人,這件事一直爭議頗多,但我們結合當時情況來說,他似乎不能單單用好壞來形容。

李鴻章在家鄉時就小有名氣,他建立自己的軍隊保衛大清王朝,家族勢力非常大,得到慈禧召見。

慈禧在見到李鴻章後,並沒有討論時事,而是跟李鴻章嘮起家常,李鴻章當時就看清慈禧的真面目,形容其“似有韜略,或無大才”,不得不說,李鴻章看人真的很準。

確實慈禧並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並且喜歡將權力緊握在自己手裡,她垂簾聽政,加速清朝滅亡。

李鴻章當時風光無兩,他的一生非常精彩,前半生為洋務運動注入大量心血,但在後半生,面對清政府的腐敗和衰退,無論他多麼想改變現狀,他都失敗了,但這不能是李鴻章一個人的錯,面對當時的迷茫,他無法找到最好的捷徑,無法擺脫自己的頑固思想,對於政府的沒落也無力迴天。

晚年的李鴻章身體越來越差,他不斷生病,身體已殘破不堪,當時李鴻章可以說奄奄一息,家人已經開始為他準備後事,但李鴻章卻總是吊著一口氣,似乎有未了心願,在臨死前久久不嚥氣,這讓眾人非常著急。

這時李鴻章的下人周馥哭著對他說“公所經手未了之事,我輩可辦”,短短十二個字,猶如讓李鴻章吃下定心丸,李鴻章聽後流下兩行熱淚,最終氣絕身亡。

當時李鴻章已經不能動,不能說,不能吃,其實已經是彌留之際,只是因為心中有所牽掛,為了朝廷,久久放不下心,無法安心離去。也許李鴻章為官有過,但他對清政府的盡心盡力卻是真心的。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是李鴻章臨終前所作的一首詩,看得出他對當朝的掛念,即使到彌留之際,仍然心繫家國。

李鴻章盡力維護著中國的利益,但並不能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李鴻章在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前,也曾據理力爭,但國力羸弱,勢單力薄,他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李鴻章也曾在外交上維護中國,但他後來也有很多誤國行為,這也是後人對他的好壞頗具爭議的原因。

但不能因為過失而抹去李鴻章的功勞,當慈禧得知李鴻章的死訊,她當場流淚,因為李鴻章的死,其實加速清朝政府的衰敗,可見李鴻章到底對國家有沒有用,慈禧最知道。

評價歷史人物,不要開“上帝視角”,要把具體事件放到具體歷史環境下考量,旁觀者清,後人掌握充分的條件,認為可以做出最優解,但其實處在那個時代的古人,才真的寸步難行。

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評價,應當充分考量其面臨的客觀環境,接受正確資訊,摒棄錯誤資訊。即使當時歷史可參考的文獻再多,也無法真正讀懂古人,更無法憑藉此去評價他們的功過。

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其實應該勝不驕,敗不餒,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愛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祖國做出貢獻,成為一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