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南通弄潮江海通濟天下

刁清穎,《記住鄉愁》編導。

代表作品:《南通——弄潮江海 通濟天下》等。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刁清穎

弄潮江海 通濟天下

初識南通古城,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氣,雖然離江南城市比較近,但她的城市氣質是婉約中透露著幾分豪邁。南通,是萬里長江匯入大海的最後一個驛站,滔滔江水,一望無際,江上巨輪穿梭。站在江邊,整個人都心胸開闊,心潮澎湃起來。長江之濱,五座綿延拱立的青山,為江海雄渾的南通城,鋪上另一層溫婉秀麗的底色。當我們走進古城,一條護城濠河環抱著老城區,陪伴古城走過千年時光。岸邊,一座座西式建築將整個南通城裝點得風雅別緻。

在探尋古城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在熱鬧的城區裡尋到一片安靜的老街。寺街,得名於天寧寺。在南通有個說法,“先有天寧寺,後有通州城”,寺街是古代南通城的城市中心,街的兩邊商鋪林立。而如今的寺街,在洗盡鉛華後,宛如一位安詳的老人,靜靜地守護著南通城。青磚黛瓦,一代代古城人在這裡留下記憶。閒暇時分,三五好友約著一起喝茶聊天,鄰里往來,好不熱鬧。古城人也有著進則追江趕海,退則怡然自得的性情。

南通是在江海衝擊中形成的,成陸時間較晚。海風、江風吹拂著這片土地,她自古以來就是一座通江達海之城。在後周顯德年間,當地在這裡設立了通州,通州這個地名一直被沿用到民國時期。因與北京通州重名,江蘇通州更名為南通。在南通也傳唱著“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民謠。“通”字對於古城來說不僅僅是地名的演變,更是城市發展的歷程。這期南通的主題選擇“通”,分成了三層含義:通道路、通思想、通人心。

南通人提到家鄉的人和事,都會驕傲地說我們這裡出了張謇。張謇可以說是近代南通城的締造者。走在大街小巷裡,遍佈可見張謇時代的遺存。百年曆史的濠南別業、開風氣之先的南通博物苑、更俗劇場、伶工學社等,張謇已成為南通古城的標識。我們在張謇創辦的實業、教育中發現,他提到最多的四個字就是“祈通中西”。

張謇有著南通人與身俱來的開拓進取精神,所以在面對國事危迫時,他選擇積極應對。他將西方先進思想帶回家鄉,併除舊布新。這一舉措使南通民眾的思想得到教化,在他創辦大生紗廠之後,他決定摒棄過去舊的管理理念,用西方先進的制度來管理,在潛移默化中對底層的群眾進行教化。另一方面,張謇透過教育來完成他祈通中西的理念,他創辦了師範學校,將國外新式課程搬到南通來,應用到教育上,較早的開風氣之先使得南通擁有無數個第一。今天,我們看到的南通城無論是在教育還是在工業上都是名列前茅,張謇為這座城市打下了基礎,也造就了南通人領風氣之先的性格。

攝製組進入南通拍攝是冬天最冷的時候,但我們卻遇到了一群暖人心的志願者們。提到莫文隋,南通人都能說出他的故事,他是一個時代的記憶。當人們一味追求物質生活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逐漸淡化,莫文隋做好事不留名事件的出現,激發出南通人心底的善意。我們調研了許多志願組織,他們對於做志願者樂在其中,甚至有的全家都是江海志願者。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南通人組成了莫文隋大家庭,延續著這份愛心。

古城的青磚,涓涓的濠河,堆砌著很多故事。無論經歷風雨滄桑,無論經歷幾度輝煌,她始終是一副不驚的模樣。聽著古城人講述著城裡的故事,才知道心裡那一抹鄉愁是對家鄉的眷念。他們的豁達開朗,他們的開拓進取,讓古城煥發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