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寺和廟是一回事嗎?寺和廟的來歷,你真的瞭解嗎?

作為一個常見的詞彙,每當人們說起“寺廟”,總是想成了佛教的居住場所,然而你真的瞭解這兩個字嗎?“寺”和“廟”根本不是一回事,其實作為華夏兒女要明白,可別弄混淆了。

首先來說說“寺”這個字,根據《說文》記載:“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祥吏切”,最早的寺,通侍衛的“侍”,專門指宮廷當中的辦公人員,到了後來,又逐漸代指朝廷辦公的機構:“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

因此從西漢到唐宋,有著不少以“寺”為主的官方機構。

比如唐朝的鴻臚寺,其職責便是“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負責禮節外交以及招供等相關事宜,“鴻臚”的本意,本來就是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因此魏晉南北期間還專門設定了官員大鴻臚,相當於外交部長。

另外一處大理寺,相當於如今的最高法院,從北齊時期開始創造,到了唐朝時期,審理重大案件便是在大理寺卿與刑部尚書、侍郎會同御史中丞三名官員會審的情況下進行。

等到了明清時期,大理寺和刑部、都察院並稱為三法司,審判案件的權力雖然在刑部,但必須也要大理寺點頭,如果後者不同意,就必須上奏請求聖上裁處。

等到民國初期大理寺的名號竟然一直存在,一直到中期受到西方影響才改名為最高法院。

既然如此,“寺”又是如何與佛教產生關係的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原,受到了漢明帝的禮遇,在漢明帝看來,和尚傳播佛經,實際上還是為朝廷效力做事,因此一個新的部門白馬寺也就因此誕生了。在此之後的很長時間,白馬寺成為佛教的聖地和中心,因此其他紛紛揚揚建立起的佛教建築,隨即也用“寺”來取名,從而廣泛的被民間所接受。

接著我們再來說說“廟”。

在佛教引進前,廟則是中國古人的祭祀場所,從帝王將相,再到風雲名人,一旦有大能去世,都可以依依律建廟,比如孔廟、二王廟等等。

而和天子息息相關的廟號制度,最早在商朝就已經建立,那些對國家立有大功,值得祭祀的先王就會追封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起初擁有廟號的皇帝並不多,商朝滅亡後就被取消,僅僅留下平定君主功過的諡號,而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因為嬴政認為“子議父、臣議君”不利於維護統治,故而將諡號也一併廢除。

到了漢朝時期,宗廟廟號制度才逐漸恢復,但是初期依然混亂,就拿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而言,人們最熟知的稱號“漢高祖”,既不是廟號,也不是諡號,劉邦的廟號為漢太祖、諡號為漢高帝,結果被司馬遷混著這麼一叫,因此成為了典型。而在此之後,歷朝歷代皇帝基本上都有廟號,而在唐朝以來,因為後任皇帝給前任的諡號多是極盡讚美,後世開始用廟號來形容天子。

而廟作為祭祀場所,從“龍王廟”、“土地廟”再到佛教的“觀音廟”等等,更加體現了其祭祀的重要性。

通常來說,寺的規模,比起廟要更大,有神像靈位供奉的地方,基本上都能算是廟,從帝王的太廟,再到臣子的家廟,而佛教當中,基本上有僧人的地方就會有佛像,有佛寺的地方就會有佛廟,因此兩者之間,逐漸被混為一談。

除此之外,建築物當中還有更小規模的庵,古人云“結草為庵”,本意上指的是不對外開放的房屋,後來又成為了女性出家人住處,例如尼姑庵。

因此寺廟的背後,其實也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對此大家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