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明時節,一起來看看古人的清明習俗吧,讓你讀懂古代清明的習俗!

文/ 鄭學富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古人不僅掃墓祭奠先人,還有踏青、放風箏、蹴鞠、盪鞦韆、戴柳插柳等一系列民俗風情,為清明節賦予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本期將透過一組繪畫作品,呈現一幅生動的清明鄉土人情畫卷,讓大家讀懂古代清明的習俗。

蹴踘屢過飛鳥上

杜甫《清明》詩云:“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這說明在唐朝時蹴踘就是清明習俗之一。《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與大臣們一起踢足球的情景。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詩就描繪了踢球的技藝。陸游《春晚感事》雲:“寒食梁州十萬家,蹴鞠鞦韆尚豪華。”可見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動的廣泛性。

元代 錢選 臨摹《宋太祖蹴鞠圖》

《宋太祖蹴鞠圖》原作為北宋蘇漢臣,元代錢選臨摹,現藏上海博物館。該畫設色淡雅,用線古拙。錢選題識:“蹴鞠圖舊藏秘府,今摹圖之。若非天人革命,應莫觀之,言何畫哉。”表現出了對此畫仰慕已久的心情。明代文人唐文鳳曾作《題蹴鞠圖詩》,詩中雲:

“軍中之樂諒亦宜,青巾白袍大耳兒。歷年三百開洪基,紫衣穆穆善容儀。熒煌燭影難逃譏,黑帽綠衫燕尾眉。翩然對蹴手攬衣,相業曹隨繼蕭規。昭輔大面兼豐頤,側身注目從旁窺。太尉粗俗紛鬢絲,平生羔酒香凝卮。衣色淡黃巾色緇,石郎並肩立不移。是中年老茁白髭,姓名未識知為誰。”

說前面踢球者為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後面觀球者為大臣趙普、楚昭輔、党進、石守信。

踏青二三月

“明時帝裡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九陽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唐朝詩人顧非熊的《長安清明言懷》描寫了清明踏青的習俗。元代畫家王振鵬的《馭馬踏青圖》更加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情景。

清明踏青源於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到了唐朝,已成為一種時尚。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詩句。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南宋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生動描寫了清明踏青的情景: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古人的踏青旅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

元王振鵬馭馬踏青圖

《馭馬踏青圖》縱162釐米,橫79釐米。畫面的遠處群山連綿,層巒疊嶂,峰頂之上尚有積雪,蒼松翠柏聳立山間,長青綴綠。山前湖面碧波漣漪,峋石凸起,岸邊嫩草叢生,一棵柳樹彎挺直上,叉枝交錯,柳條初放,隨風飄舞,幾隻春雀或飛翔,或止立,嬉戲枝間。人物衣著厚實,讓人感覺到春寒料峭。御花園內,五位宮妃貴人沐浴著初春和煦的陽光,騎馬踏青。其中三人立馬交談,欣賞園景,有說有笑,神情自若。另外兩位策馬揚鞭,飛賓士騁,盡情享受春光的溫暖和遊騎的快樂。此畫構圖嚴謹,佈局合理,層次分明,人物突出,主題鮮明,寓意深刻,清新舒暢,畫技超凡,精湛細膩,堪稱是工筆繪畫的精品力作。

女郎撩亂送鞦韆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唐代詩人韋莊的《麟州寒食》描寫了清明盪鞦韆的習俗。清代畫家陳枚的《月曼清遊圖冊》之《楊柳蕩千》描繪了這一情景。

清明打鞦韆的最初主要是女性。《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宋時期,盪鞦韆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元明清三代,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竟然把清明節稱為“鞦韆節”,可見盪鞦韆風俗之盛。據傳,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把病毒蕩走飛走,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

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楊柳蕩千

《月曼清遊圖冊》生動地描繪了宮廷嬪妃們一年十二個月的深宮生活。《楊柳蕩千》描繪的是清明景色:楊柳舞於春風,杏花映於春水,芳草萋萋,嬪妃宮女走出閨房,在草地歡嬉,鞦韆架上,一位妃子的身姿輕盈如燕。宮女們看著主人在鞦韆上飄動的身影,在指指點點評贊著,一宮女靠近鞦韆,做護衛狀。此圖表現了主僕之間親近的關係。畫家以工細流暢的線條和亮麗鮮活的色彩將嬪妃們描繪成身材修長、體態輕盈、秀潤飄逸。在技法上,此圖所繪人物造型生動準確,筆致工細嚴謹。

此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絹本,設色,縱37釐米,橫31。8釐米。一側配有清代梁詩正的題詩:

“東風二月拂人和,高架鞦韆紅袖多。五色衣裳耀明錦,彩雲相映掠空過。綠楊紅杏媚春晴,才到花朝洲景成。閒闘身輕踏空舞,天風吹度佩瓊聲。”

忙趁東風放紙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寫了一群兒童在清明節放風箏的歡快心情。近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春瑦紙鳶圖》描繪了清明時節放風箏的情景。

古時,清明節放風箏很盛行。《帝京歲時紀勝》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在古人看來,放風箏不僅僅是一種遊藝活動,還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所以很多人在放風箏的時候,會將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飛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走,也就代表著所有的疾病、晦氣遠離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斷鷂”。《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齊白石 春瑦紙鳶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齊白石 春瑦紙鳶圖(區域性)

《春瑦紙鳶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是齊白石《石門二十四景》之一。畫家以寫意的手法,描繪了峭壁山石一片蔥綠,旁邊一樹冠枝繁葉茂,綠樹翠風,生機勃勃。在山石之上,一紅衣少年手中的風箏已飄向高高的空中,另一褐衣老者似在指導少兒放風箏。上有題識:“仰觀萬丈落儒冠,一線欲飛雲際寒。不見木鳶天上去,諸君塵世未曾看。”

1910年,湘潭名士胡廉石把自己住在石門附近的景色,請王仲言擬定了24個題目,再委託齊白石按題作畫。齊白石精心構思,換了幾次稿,花去3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石門二十四景》這組作品。《白石老人自述》一書中,記錄了創作過程,說:“廉石和仲言,都說我遠遊歸來,畫的境界,比以前擴充套件得多了。”生活中最平常的風景、最簡單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在齊白石的筆下妙趣橫生,真可謂是匠心獨運,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