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易中天 被央視點名,于丹:我們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

多年前,央視的《百家講壇》是一檔非常火的節目。這是一檔強調雅俗共賞、重視互動傳播的講座式科普欄目,雖然節目涉及的範圍包括文學、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但實際上它涉及更多、傳播更廣的還是涉及到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內容。

眾所周知,這主要是得益於易中天先生。當年,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講的《三國》紅遍大江南北,老師們紛紛推薦學生“聽講”,甚至還建議用在作文中當作素材。

在另一方面,爆紅的《百家講壇》也捧紅了好幾位主講嘉賓,例如“國學大師”于丹。于丹早年在《百家講壇》走紅,但沒過幾年便跌下神壇,就連同行都對他頗有微詞,

那這到底是“文人相輕”,還是于丹真的學術不行呢?

于丹說《論語》走紅全國

于丹是北京人,在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她擔任過不少電視節目的撰稿人,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太陽照常升起》《正大綜藝》等等,而且她還在2001年進行過部分我國申奧片的策劃工作,也可以說是我國“申奧”的功臣之一,可以說,她在影視傳媒行業的經驗頗為豐富。

不過,她最為人所熟知的成就,還是其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嘉賓期間所講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紅遍全國。

在那個年代,哪個學生的書櫃裡沒有一本《于丹“論語心得”》呢?

當然,我們理解她最初的目的,當然是因為熱愛國學,想將傳統文化傳播給更多人。因而很顯然,她在2006年受邀成為《百家講壇》的主講嘉賓時,非常用心地準備了自己的稿件。

她準備的內容正是《論語》,或多或少,在讀書的時候,大家總是在課本上學過幾句論語的,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看,于丹的選題可謂是老少咸宜、受眾十分廣泛。

充分的準備、“國民讀本”,加上正好在國慶黃金檔期間播出的節目,于丹的“論語心得”一炮而紅,火遍大江南北。

觀眾朋友們覺得於丹講的論語深入淺出,又貼近生活,加上《百家講壇》自身故事化選題、影視化呈現的優勢,于丹一時成了擁有眾多粉絲的“明星”。而且很快?,她就又趁熱打鐵推出了于丹《莊子心得》等國學講座,並將其內容集結出版,成為了一時風頭無兩的暢銷作家。

據統計,其《于丹<論語>心得》國內累計銷量達到600多萬冊,還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

而後,于丹定期登上《百家講壇》的舞臺,主要講解的正是國學內容,包括古文解讀、古代現象,以及用現代的角度去解讀《論語》。

正是因為于丹的講座經常會融合進現代的思想,在那個大家普遍都不太重視國學的年代,她極具感染力的演講成功激發了一大批國人的傳統文化熱情,可以說是掀起了一股“國學熱”。

于丹自己的地位也因此水漲船高,她被稱為是“國學大師”“國學教母”,各種講座、活動的邀請紛至沓來。

她在最風光的時候,各大名校講座不斷,而且她的講座非常受學生歡迎,幾乎可以用每一場都座無虛席來形容。

學生們也很喜歡和認可於丹的思想,不僅將其對論語的解讀奉為“寶典”,更會自己學習以于丹的視角、思考方法去解讀其他的古籍。

從這個角度來看,于丹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商業講座,爭議上身

當然,“人紅是非多”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隨著于丹的名氣越來越大,人們對於她的評價也不再是異口同聲的誇獎。

隨著于丹的商業講座越來越多,大家逐漸發現于丹的講座其實內涵過於淺薄,雖然她的講解方式通俗易懂、演講風格也是溫馨感人的,但是含金量也不太高。

而在仔細閱讀了于丹的作品之後,讀者們又發現這些書籍其實和其他的歷史文化類的書籍大同小異,見解沒什麼新意,甚至還有不少內容與其他書中的字句幾乎一樣,簡直要說抄襲也不為過。

這引起了讀者們的憤怒,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也開始認為所謂大師也“不過如此”。

不僅是普通讀者們發現了問題,一些專家學者也對於丹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例如一些研究《論語》的學者認為于丹對於《論語》的解讀是有問題的,不僅僅是流於表面的膚淺,而是有太多的“個人發揮”,許多論點不僅沒有原著的支援,甚至也偏離了孔子的本意。

就連同為《百家講壇》主講嘉賓的易中天,也曾忍不住說于丹是一個把謀生排在第一位、被市場給耽誤了的知識分子。

簡單理解一下這句話,也可以認為是易中天認為于丹以為迎合市場,而失去了作為一個學者的堅持。

對於這個觀點,有不少學者都是支援的。

他們覺得哪怕每一個學者在演講時都會有傾向性、會講自己喜歡的觀點,甚至嚴重一點的還要夾帶一點“私貨”,但至少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觀點。

而對於于丹,用梁宏達的話來說,她是一個“善於社會整合的教授”,也就是說她只是整合了其他人的意見和社會的喜好,但她並不懂《論語》,更不懂國學。

更有人直指于丹的演講看似有理,但其實就是用華麗的語言在給大家灌“雞湯”,華而不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她和心靈雞湯大師也沒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觀眾想聽什麼,她就講什麼。

在學術水平被質疑之後,針對於丹又有了更多的“爆料”,而這次不僅僅是學術水平的問題了,更涉及到了于丹的個人作風問題。

言行不一,跌落神壇

我們都知道,《論語》是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尤其強調自身的行為和修養,于丹在演講的過程中當然也經常提及這些觀點,但越來越多的爆料指向于丹的言行不一。

例如在2009年時,于丹在受邀前往倫敦參加活動時,就曾被人爆料她為人傲慢、對於衣食住行都有諸多要求,文章指名道姓稱于丹在倫敦撒潑,參加活動時,她住在海德公園旁一家倫敦數一數二的酒店內,但仍覺得酒店“不夠檔次”,深夜投訴對房間不滿,三天換了三個房間都不合心意。

不僅如此,文章還稱,她對待翻譯和其他隨行人員的態度都很惡劣,動輒大聲訓斥,完全不像她在臺上表現得這麼謙和有禮。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揭開了關於于丹人設爭議的序幕,輿論一片譁然,認為于丹如果真的如此,跟那些人設崩塌的明星並無區別。

儘管于丹全盤否認了文章的爆料,但爭議並未就此過去,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爆料的行列,稱于丹在生活中言行不一,並不是如同她表現出來的那麼謙遜。

接下來,爆出了一件于丹在演講中被趕下臺的“醜聞”。

雖然于丹最為出名的是講《論語》和《莊子》,不過於丹還講過其他一些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例如崑曲,她還出過一本關於崑曲的書——《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不過她被趕下臺那次,正是在一次崑曲主題的活動中。

12年,于丹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邀請,參加一個崑曲講座。從參會者的水平來看,其實這次崑曲講座應該不是一次所謂“普及向”的講座,因為參加的觀眾大多對崑曲頗有研究,也對這種場合的穿著打扮非常敏感。

因而,當大家發現于丹濃妝豔抹、穿著不合時宜的短裙和高跟鞋之後,已經對她頗有微詞了。

再加上她上臺之後開口就是“代表大家”,這更引起了北大學子的反感,在他們眼中,于丹對於崑曲的認識也僅是皮毛,說要“代表大家”根本就是班門弄斧。

書生意氣,這次講座北大學子們竟然用“噓聲”將於丹趕下了臺。有了這麼一段醜聞,可以說于丹的事業全毀了,自此之後,于丹幾乎沒再出席公開活動。

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于丹的許多觀點“經不起推敲”的一面也逐漸暴露。

就像我們小時候看瓊瑤的小說,從來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還為劇情痛哭流涕,而現在卻覺得瓊瑤的許多小說“三觀不正”一樣,于丹的許多觀點在現在看起來也是“三觀不正”的,因而其在觀眾心中的也一落千丈,用“跌落神壇”來形容她毫不誇張。

由此可見,不管是學術也好、科普也罷,僅僅靠華麗的語言包裝自己,或是為了迎合市場而放棄自己的立場都是註定會失敗的。

即使依靠著投機取巧能獲得一時的風光,但這種風光終究是不能持久、穩固的。

做學術,終究還是要褪去浮躁、靜心研究才能獲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