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易中天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臥薪嚐膽》的故事,不要再講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因此也被當成忍辱負重的典範。歷史發展到現在,這算得上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生翻盤案例。

可就在前段時間,品史君偶然看到了易中天老師講的《史記·越王世家》。他在影片中說道:“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臥薪嚐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這勾踐在後來又是幹了什麼壞事嗎?一個敢說敢批判的厲害人物,各種犀利的觀點,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過咱們話說回來,越王勾踐確實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放眼吳越戰爭中的所有細節操作,到處充滿了人性的陰暗面,可人本來就是善惡的結合體,何況還是在戰爭年代,難道憑此就可以全盤否定勾踐這個人嗎?

《史記·越王世家》

首先咱們對易中天老師所講的這段歷史做一個回顧,歷史文獻是《史記·越王世家》。文中記載:“勾踐元年,吳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國,其中勾踐派出了‘敢死隊’衝鋒在前,誰知這些人不上前拼命,最終拔劍自刎”。你沒有看錯,士兵們不敢殺敵,卻敢自殺。

文獻的後面也做出瞭解釋,當時勾踐將這些士兵的家人包括妻女全部劫持,威脅他們上戰場。戰爭勝利了還好,戰爭失敗了這些人不都成“陪葬品”了嗎?何況你讓我們當的是“敢死隊”,我們就算贏了意義又在哪?還不是你坐享榮華富貴的一個犧牲品嗎?

不僅如此,當時勾踐在吳國被俘,為了可以生存下去,他極盡所能,在吳國宮中幹著一些丟人之事。還有野史中記載,當時勾踐為了討好夫差,還吃他的糞便幫忙判斷病況。都這麼拼了,夫差能不感動嗎?就算你有賊心估計也沒賊膽,最後勾踐被放回了國。

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就是勾踐臥薪嚐膽之日了。或許是得到了命運的眷顧,勾踐一天比一天強大,最後決定稱王。當時身邊大臣范蠡看出了他的不對,決定好言相勸,沒想到勾踐以其親人之命相威脅。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臥薪嚐膽,他開始變得目中無人,開始忘恩負義。

典故和標準

綜合上面兩個故事,勾踐確實不是什麼好人,但是不是就該全盤否定他?易中天老師之所以能夠走紅,或許正是因為他的獨特風格,他放下了學者的架子,來到講堂扯一些大家所不知道的小故事。加上個人草根出身,這種親切感是其他高高在上的學者所不具備的。

之前易中天老師還曾罵過“乾隆皇帝”,說這是一個“王八蛋”,那就可以忽略掉乾隆所有的功績嗎?在更多時候,易中天老師增添的也只是故事元素,才讓這些觀眾看得細緻入味。包括這些故事中所有的醜惡一面,它完全是可以建立在獨立的人格之外的。

難道就因為勾踐幹過這兩件事,他身上的優點我們就不學習了嗎?典故終歸典故,如果在典故面前制定嚴格的標準,恐怕再無“典故”這兩個字眼。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憫農》諸位都耳熟能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的作者正是李紳,被很多人當作節約的典範。後來的李紳在步入仕途飛黃騰達後,卻喪失了詩歌裡的憫農之心,逐漸蛻變成一個花天酒地腐官酷吏。即便自己後來已經離去,也被貼上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標籤,那李紳最初的“節儉精神”就不值得學習了嗎?

品史君說

其實在品史君看來,這正是易中天老師的“特有技能”。之前有一位語言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取得讀者或者是聽眾的好感,你就得順著讀者或者是聽眾的感覺來”,說白了群眾沒有歷史觀,就算有,勢必也會引起巨大的爭議,這對你來說是絕等的好事。

所以對於《臥薪嚐膽》的勾踐,品史君認為這正是當代人需要的奮鬥精神。至於那些人性的醜惡一面,我們也沒有事實去證明他的真實性。即便是真的,那也是“另一個勾踐”,我們要學習的只是前者,難道不是嗎?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