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位清朝狀元的考卷一直拆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在古代,普通人要想有所作為無非就是透過科舉考試和從軍這兩條道路了,前者的選拔制度也比較公平,對於那些滿懷抱負的讀書人來說不失為一個好途徑。到了清朝,科舉考試史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有趣的事,一位狀元的考卷一直拆不開,乾隆:換一個狀元。

科舉考試發展有近1300多年的歷史,只要透過考試的都會被分配官爵職位,所以每年都會有不少寒窗苦讀數年的學子參加,要說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絲毫不亞於現在的考研。一般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間隔時間也比較久,所以很多人基本上是把青春搭進去考的,只求一個金榜題名,方能對得起自己多年的付出。

清朝有一個叫做邵自昌的學子通過了前兩項,眼看著就是最關鍵的殿試了,可是卻出了點小插曲。乾隆四十三年,每三年一次的殿試終於拉開了帷幕,主考官們個個也都是狀元出身,所以評判標準也比較嚴謹,也最終導致在狀元的欽點上出了一些小分歧。有人認為戴衢亨擔得起狀元的名號,但也有人覺得邵自昌更受一籌。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主考官們還是把狀元這個名號給了邵自昌,於是就將前十名的考卷呈到了乾隆面前,並請他過目,其實就是走一個過場。就像現在的大型考試一樣,一般試卷都是要進行密封的,早在宋代科舉考試就有密封這一說了,為的就是達到公平公正的效果,也叫彌封。

話說回來,史部尚書程景伊在皇上面前怎麼都拆不開邵自昌的試卷,於是乾隆只好說那就先看第二名的吧。但在第二名的卷子都看完以後程景伊還是沒拆開,可能是程景伊年紀大了,所以手難免有點不利索,又或許是膠水沾的實在太緊了。在看到第四名的卷子時邵自昌的卷子這才慢悠悠的拆開,可是乾隆早已沒了耐心,認為事出蹊蹺,於是大手一揮說:換一個狀元吧,就第二名吧!

於是乎,邵自昌就這樣與期待已久的狀元擦肩而過了,落得了一個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還不如榜眼。而邵自昌在歷史上的記載也是寥寥幾筆,最後也只是在兵部做一個主事的職位,留下來的只有一本《世麟堂詩》。只能說運氣不好,否則可能會在仕途上大有作為吧,而史部尚書程景伊想必也是滿懷愧疚的吧。

反觀陰差陽錯被欽點狀元的戴衢亨仕途可就順利多了,出身書香門第的他此後擔任軍機大臣一職,為官清廉。到了嘉慶帝這裡對他也是無比看重,可謂是歷經了兩朝,在去世後也被入祀賢良祠,真是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