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戰國後期百家思想和天下大勢一樣有了融合的趨勢,儒家荀子將禮與法結合,獨創了荀氏儒家,由於他的想法與宣揚仁義的人治派儒家不同,所以歷代統治者對於荀子的學說都不是很重視,不過歷史的模樣確實又是按照荀子的理論演進的,外儒內法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

莊子在老子的基礎上發展了道家學說,其瑰麗的文風,奇偉的想象為後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思想和文學財富,韓非則集法家之大成,將流行於戰國時代的法、術、勢三家合併,獨創了特有的法家體系,而且韓非本人十分喜歡老子,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了《解老》、《喻老》兩篇文章,將自己法家學說的根源歸本於黃老。

《韓非子》一書譬喻生動形象,見解非常深刻,很多治國的大道理在韓非的文筆之下被描繪的淺顯易懂,這也是秦始皇嬴政治國的理論基礎,其中有一篇名篇叫作《鄭人買履》,故事是這樣的,一個

鄭國人

想要到集市上去買一雙鞋子。

他在家中用量尺量好了腳的鞋碼,不過當他去到集市的時候忘記帶量尺了,他到了鞋販子那裡想要買鞋,一摸口袋,尺碼沒了,於是他就向老闆說:“我尺碼忘帶了,我回家去拿。”於是他就回去拿鞋碼去了,等到他返回時,鞋店已經關門了,這個

鄭國人

也沒有買到鞋。

於是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來試一試了。”只見

鄭國人

回答到:“寧信度,無自信也(我寧願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我們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會心一笑,覺得這個

鄭國人

實在是太迂腐了,用腳來量一下又不會費太多的事,還要勞累的跑一趟,鞋子也沒買到。

寓言故事都有它深刻的含義,韓非又是一個政治家,所以當我們初讀這個故事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不明所以,只是單單的嘲笑

鄭國人

,但是當我們立足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的時候就會發現韓非的這個故事有著多麼深刻的用意。

秦國經過商鞅20年的變法,一躍成為了戰國中最為強大的諸侯國,秦國任用張儀、范雎這些人為宰相,透過遊說還有戰爭步步蠶食著東方六國的土地,三晉被白起打殘,楚國也被白起打得天昏地暗,東方一霸齊國在五國合縱面前也是實力大減,到了秦始皇親政的時候天下一統已經成為了一件普遍的共識了。

不過這個時候依舊還是有很多的聲音在談論分封制,在討論上古先王的道德如何如何優秀,寄希望於分封制重新回到舊的時代中去,韓非對此作出了尖銳的批評,鄭人買履就是諷刺這些人的,天下大勢已經改變,制度也要跟著變化,荀子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當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的時候,卻像鄭人一般不顧實際情況,寧願相信死板的僵化的教條,其結果只能是被時代所拋棄。

有人會說不一定變革就是好的啊,有些變革的結果也會是不好的,然而戰國時期秦國滅亡六國進行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在此期間諸子百家也吵得不可開交,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荀子非十二子等等,其中農家、兵家等等也都登上過歷史舞臺,一百多年的準備已經將應有的結果都探索完了,比如子之禪讓就說明了這個時代禪讓制的迂腐,分封制這個已經被諸侯國揚棄了的制度也只能活在儒家士子的口口相傳之中了。

所以韓非子對於鄭人的嘲諷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根據歷史事實作出的合乎歷史程序的判斷。不過現實中的很多人都無法領會這個故事中的含義,他們寧願固守成規而不去做出改變,他們不願意為了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奮鬥,他們總是會以改變的代價太大為由拒絕變動,頂多是從仰面朝天躺著變成了翻個身而已,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