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蒙、餘秋雨和于丹、陳果一切所為皆是為了錢為了名!

最近餘秋雨和王蒙均有新書上市,餘秋雨是他的一門音訊課改編而成的《中國文化課》,而王蒙則是掛了個主編名的《中國精神讀本》,選擇在九月上市,也是好不熱鬧,其背後的經濟驅動力昭然若揭。

看了一眼兩人的年齡,餘秋雨已經過了七十歲,而王蒙早就超過八十歲,兩人幾乎是要啥有啥,啥也不缺的年齡,為何還會出這種型別的書?除了要更大的名,賺更多的錢外,很難再找到其他合理的解釋。

當然,對於餘秋雨和王蒙來說,他們自己是有一套乍一聽起來非常有文化的圓潤解釋,但細細想他們所說不過是習慣了虛偽,而且已經把虛偽當成了他們自己真實所致。

在當代文學史上,王蒙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成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繞不過的文學作品,而且後來王蒙也得了目前中國最高的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名利皆有。原來王蒙的名聲也還算不錯,但到了晚年,他並不甘寂寞,可能他本來就是這樣一幅面貌,不太顧斯文的事情,做了很多油膩老頭才會做的事情。

而餘秋雨的名聲更是多有非議,單就他的散文來說,雖然看多了確實會發膩,但他的散文在中國當代文學家中還算不錯水平這一事實,大家基本都還認。本以為逐漸沉寂下來的餘秋雨,會做更多真正文化上的普及工作,或許在文字上,他自己年歲已高也能去除文字的膩味,但習性難移,膩味的文字感已經滲透到餘秋雨的筆端,他所寫所做依舊是膩味十足的事情。于丹,陳果:為了錢名,不遑多讓的女作家同樣存在

不單是有一切所為皆是為了錢為了名的男作家,女作家裡同樣有這種寫字開課為了名為了錢的人存在,其中於丹和陳果就是過去十年來的兩個典範。

于丹的大名來自現象級的文化節目《百家講壇》,于丹趕上了《百家講壇》最風光的零七零八年,幾乎無人不知于丹所講的“論語”,出版商也是趁熱打鐵推出了于丹講論語的圖書,至少也是上千萬冊的銷量,于丹單就版稅收入也超過千萬,更不要說更高的電視節目和活動出場費。

那時的于丹就完全一副富婆的做派,而且她陷入了這種錢和名之中,所說所為完全沒有一名真正學者的嚴謹與底線,信口拈來啥都敢說。

隨著電視衰退,網路興起,趕上網路熱潮的陳果橫空出世,講雞湯的課和書都獲得追捧,一時洛陽紙貴,儼然成了取代于丹的大文化明星。

還是那句話,身為一個真正的作家,就當以文學為第一使命和責任,不能為了錢和名而完全拋棄了文學的使命,甚至拋棄了基本的人格。